228連假期間,政務委員張景森提議,將中正紀念堂改為立法院,引發了一些討論。類似的提案過去其實曾多次有不同的人提過,但今年是民進黨完全執政後的第一個二二八,又適逢中正紀念堂「去蔣」的新措施,所以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要將立法院遷到中正紀念堂,我們必須要先釐清的是,背後的目的、想法到底是什麼?是要懲罰立法院?還是獎勵立法院?是要羞辱蔣介石?還是彰顯蔣介石?是要和深藍的群眾和解、對話?還是只想激怒他們?對於綠營的支持者,又想要達成怎樣的效果?
今天如果要羞辱立法院,其實不用遷到中正紀念堂,遷到山豬窟、福德坑、第一殯儀館,可以羞辱的更徹底、更大快人心。今天如果要彰顯民主的價值、獎勵立委諸公,那立法院爭取許久的舊空總那塊地,其實遠比中正紀念堂更單純、合適。
當然今天執政的民進黨,不可能是想要榮耀蔣介石。但若只要修理蔣介石,直接把中正廟拆了,還給人民自由廣場,既省錢、又省事?也沒有非要遷建立法院的理由。
張景森說:「一個紀念獨裁者的空間可以轉變成民主象徵的國會,本身就是台灣民主發展成就的一部分」。過去提出類似主張的人,也都提到中正紀念堂有充分的陳抗空間,符合民主國家國會的需求。但他們也都忽略了,陳抗空間是國會的條件之一,但並不是充分條件。
中正紀念堂的面積是25萬平方公尺。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曾經號稱是「世界最大的廣場」,也不過44萬平方公尺。2300萬人的國會,卻擁有世界數一數二的遼闊陳抗空間,難道不荒謬嗎?這真能彰顯台灣的民主嗎?
提出類似訴求的人,只知道接受陳抗是國會的義務,但對於國會的其他功能與要求,卻是一知半解。
國會需要陳抗空間、國會也不能離被監督者太遠,所以搬到關渡平原、福德坑、山豬窟,都不太理想。至於那些主張「國會遷都」到台中的,更是莫名其妙到了極點。以立法院專案報告浮濫的習慣,立法院開議期間,大小官員都全部塞在高鐵上,什麼事都不用幹了。
中正紀念堂的距離沒有問題,但空間的問題很大。立院內部行政單位的需求不談,光立法委員開會需要的空間,就至少需要一個能容納113名立委開會、質詢的議場。看起來現在蔣介石坐著的那個空間,其實就很適合。但除此之外,立法院至少還需要10個以上的中大型會議室,連同備詢的官員、助理、媒體在內,每個都要能容納100至200人。除此之外,還要有113間的委員研究室。
一般人會覺得,中正紀念堂的建築很雄偉,立法院需要的空間並不大。但如果要把現在的立法院塞進中正紀念堂,恐怕還至少得要另外蓋個一、兩棟的會議大樓跟委員會館;而且理論上,還得把委員宿舍一併搬到園區之內。民眾會支持拿自己的納稅錢,為立委諸公大興土木嗎?
再則,如果立法院真的搬到中正紀念堂,兩廳院要留、還是要搬?不動。陳情抗議都擠在國家最高藝術殿堂前,適當嗎?要動。藝術讓位給政治,又能搬去哪裡?
簡單想想就知道,真要把國會搬到中正紀念堂,修改空間、新建建築的經費,比起打掉重蓋一個國會,也便宜不了多少。這些人之所以主張把立法院遷到中正紀念堂,並不是真的覺得立委諸公們,值得一個更好的國會,希望彰顯民主的價值。而是認為,羞辱蔣介石的本身,民主的價值就已經獲得彰顯。
遷建國會等論述,不過是這些人的遮羞布、擋箭牌,假裝自己既理性,又對民主價值有深刻的體認。但實際上就是不敢光明正大的主張拆中正廟,只要「詛咒別人死」,要這些立委諸公來背黑鍋而已。
若真要討論行政機關的功能與歷史意義,原本是日本總督府的總統府、空間嚴重不足的行政院,都有比立法院更急迫需要遷建的理由。如果民進黨真能完成廢監察院的承諾,立法院與一街之隔的監察院加起來的空間不僅相對完整,也會比現在寬敞許多。
蔣介石的形象不好,立法院的形象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真的要「去蔣」,就明白、大方的說,至少還有一半的民眾會支持;用似是而非的理論,非要繞了一大圈、拉立委諸公墊背,反而更難說服民眾。
【圖片為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