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紀念開墾先民 冬山東城舊名「阿兼城」

客家電視台/ 2017.02.03 00:00
【劉玟惠 彭璿 宜蘭】

清嘉慶年間,范阿兼等72位粵東客籍移民,為了開墾土地灌溉水源,從武荖坑溪引水灌溉,藉由林寶春圳和林吉記圳兩條水路,開墾現在,宜蘭縣冬山鄉東城村,因此東城村舊名阿兼城,也因為在日治時期,多次遭到火災,又名火燒城,在阿兼城的城內,至今還有當時居民,祈求神明保佑的福德祠。

高架鐵路旁,武荖坑溪上游新城溪的水,利用分水門,就此分為林吉記圳和林寶春圳,林吉記圳也就成為阿兼城,也就是現今東城村最主要的水源,從大興振安宮前,流經東興國小再經過福德祠,因為水質清澈,宜蘭當地因而有俗語,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

文史工作者 郭耀清:「林國寶的林寶春圳,沒有水,在冬瓜山埤水不夠,所以再取了,那個武荖坑的水來這邊,可以說這個地方,粵東客家人的地方,那話又講回來,本來這他們還沒來的時候,就已經閩南客家人,就在這個地方。」

冬山鄉東城村,過去有平埔族也有河洛人、客家人,從台灣西部二次移民過來,要搶土地搶水源,因此信仰成為先民的心靈寄託,像是三山國王廟,就與當地客家人的分布高度符合,依照統計,宜蘭有40座三山國王廟,其中冬山鄉有12間,最早的大興振安宮,並特地到廣東追根溯源,迎回古老的香爐。

大興振安宮主委 黃萬金:「去它那個三山國王祖廟,這個前面王字的圖案,據他們講已經有,差不多在公元400多年的文物,到現在已經有1千多年,恭請這三個祖廟回來的時候。

而客家常民最常見的土地公廟,在冬山鄉更是集中在客家庄,像是當地人認定的阿兼城「城內」,就有土地公廟是當地人信仰中心,也是村民小時的共同記憶。

大興振安宮主委 黃萬金:「然後他們說,紀念開拓先賢范阿兼,這個地名就取說阿兼城,阿兼城福德廟就是這樣,福德廟至今,應該有100多年的歷史。」

阿兼城的建築,許多在民國60年代後,因為颱風吹倒慢慢改建,許多居民自知是福佬客,卻也已經不會說客家話,只能從寺廟的紀錄,甚至是祖先牌位等,尋找自己的根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