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救國團義務「張老師」徐佩玲:「張老師」就是專業、關懷與成長

中央社/ 2017.01.26 00:0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70126 09:12:18)義務「張老師」徐佩玲回憶,「1980」專線,讓我成為正式「張老師」;救國團「張老師」一直讓我有著不斷的成長與啟發。

  

時值炎炎的五月天,春末、夏初,季節的更迭,也是見習張老師們正奮力踏上第三階段訓練的舞台,蓄勢待發地準備成為張家人的新血。十個禮拜以來,看著他們的忙碌、挫折、困惑與充實,這些對徐佩玲而言都還不陌生。去年的五月,徐佩玲和他們坐在同樣的位置上,緊張、擔憂著被退稿、不斷懷疑著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成為助人者…。

  

一年過去了。我現在在「1980」專線值班之時,見習張老師們提出晤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甚至也有見習張老師問到:我們該如何把自己準備好來面對個案?從有著相同的疑惑,到現在變成回答這些問題的角色,也讓我開始思考:這一年裡面,我自己到底成長了多少?改變了什麼?在面對電話那頭的聲音時,我準備好了嗎?救國團「張老師」一直讓我有著不斷的成長與啟發。

    

徐佩玲提到:「張老師」那些個案教我的事

從正是擔任「1980」專線值班以後,開始陸陸續續接了一些電話、信件,一個個真實的個案呈現在我眼前,也在我意識到他們如此「真實」以後,原本對於諮商的美好幻想也正式宣告破滅。原來,諮商不是像施魔法一樣,講了一兩句看似同理的話,個案就願意改變了;原來,每一次的談話不會像模擬晤談時那麼的順利,每拋出一個問句,個案就願意承接。很多時候,因著我和個案的背景差異,我的問話是無法讓個案理解的;原來,我也是會被個案激怒的,我一直以為做一個接納、溫暖關懷的助人者是一件簡單的事。

  

美好幻想的蛹碎了,而我開始成長了

一次次的挫折,從生澀、僵硬、不知所措的姿態,多次的經驗過後,自己漸漸練習著穩下來,從每次的緊張之中,不斷提醒自己與個案同在的感覺。也幸好,個案也開始能夠接收到了!然而,會有這樣的成長,我認為最大功臣是來自於,每次走出電話間,總有一個能夠穩穩接住我的焦慮的強大團隊,也就是嘉義「張老師」的前輩們。面對我的徬徨、自責,他們總是給予耐心與傾聽,就好像陪伴一個個案那樣,不直接給予建議,卻總是以最溫柔的方式,輕輕點出我卡住的地方,然後再給我空間,讓我自己決定用什麼樣的方式做調整。有時候更帶我覺察到更深一層的自己-原來我是被自己卡住了,而不是個案。這樣的學習,對我來說真的好重要、好珍貴,從前輩們身上,我學到的不只是專業的輔導知能,更多的是,對人的尊重、對彼此的那份信任、還有與自己的接觸。

徐佩玲表示:義務「張老師」就是專業、關懷、成長

一年的義務「張老師」時間,對許多「張家人」來說,也許還是非常稚嫩的。而我卻在這一年的時間,對這個小小的值班室,已經產生了一份濃厚的情感。

在這裡,有家的包容、有家人的關懷、有朋友的互相激勵,更有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習。好像每一次到了值班的晚上,儘管在學校多麼勞累、有多少情緒,只要一進到這間小小的值班室,就會自動切換成「張老師」模式-溫暖、關懷。我不敢說這是我最真實的面貌,但我很肯定,這裡氛圍能夠滋養每一個人心裡最柔軟、最美好的那一塊,而這樣的養分,也使我們足以有能量提供給打電話進來的民眾。所以,該稱呼它是值班室嗎?或許它也是避風港,或是發電機吧!

訊息來源:中國青年救國團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