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政府的態度是關鍵(下)

蕃論戰/KSH/專欄 2017.01.10 00:00
勞工最主要的憂慮不是休假,是低薪資,問題有一部分來自外勞引進氾濫,以及勞檢長期未實質落實,外勞讓本國就業市場供過於求,資方有了容易取得低廉成本人力的途徑,為何還要增加成本僱用本國勞工?目前臺灣勞工薪資幾乎與外勞旗鼓相當,外勞甚至擁有食宿的基本福利,其次,如何讓勞工成為勞動檢查舉報的先鋒,讓不法老闆攤在陽光下,企業獲利只要攤開財報及稅務資料即可容易知悉,政府應該有很多工具讓資方妥協,將部分獲利分享給勞工。工業區空空蕩蕩,工廠少了,就業機會當然也少,政府長期無法落實環境保護工作,造成民眾普遍的反商情節,大部分的民生物資端賴進口,政府投注在觀光建設上也缺乏整體性的長遠規劃,民眾只能虛弱無力面對「中客不來才景氣差」的藉口。這一連串隨波逐流的產業政策,造成臺灣產業發展不均,國際競爭力不斷下滑。中國針對臺商嚴格查稅嚴管資金外流,窮臺政策不只是針對資金回流管控,對於臺灣商品進入中國也刻意刁難,而臺灣方面一如過往的反商反建廠,許多大型企業也準備外移或者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中國對臺武嚇只是做做樣子,但經濟戰已經砲火連天,臺灣人還一直沉浸在意識型態的紛爭,任由實際的經濟環境快速惡化,大家期望未來經濟有所進步發展,但依現況如此下去臺灣的前景絕對令人堪憂。臺灣民生產業鏈幾乎在開放西進後毀損殆盡,假設中國全面禁止民生用品輸臺,這會造成什麼樣的狀況可想而知,臺灣執政當局有什麼防範措施?同志結婚有助於臺灣景氣進步嗎? 臺灣全國總存款達34兆新臺幣,卻是一灘死水。政府如何導流讓死水成活水,讓每個人都能喝上一口,能否製造投資標的導引金流,以目前局勢看來只是讓人更加保守,M型化更加擴大,新創產業得不到成長基金,大財團繼續壟斷市場,只靠富人消費的經濟只會讓窮人更窮。法國曾經有一個無殼露宿活動,大多數街友並非一開始生活就如此困頓,許多是勞工階級甚至有高階主管,但高度工業化的結果讓機器取代了人力,財團壟斷了社會資源,財團間的競爭讓壓縮工資成了最快速直接的手段,資源無法公平分配卻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貧窮成了世襲的宿命,這種現象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最顯而易見,社會救助系統已經面臨癱瘓,最終的結果是造成大批流離失所的人,而建築物成了社會高階層展示財力的圖騰。社福相關法令有差別級距能適用於不同型態,勞基法應該也是需要針對產業型態分別規範,不能一件褲子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高矮胖瘦,這是最基本的道理,為何高官們對政策如此輕率?以目前臺灣勞工的工資型態,除了週期性月薪制、週薪制,各種型態已經在產業間施行多年,工程界常見的以天計酬,服務業的時薪計酬,短期專案包工計酬,加工業的論件計酬,一條法律根本無法涵蓋所有的產業型態,也無法真正照顧到每一位勞工,最好的方式應該是針對產業型態歸類,除了能照顧勞工也不會造成不同產業間的成本差異與困擾。法案的粗糙造成勞資的對立,急就章的一例一休造成的是全民的傷害。 財團漫無止境的擴張賣場,在人力低廉的國家製造廉價商品回銷本國市場,除了打擊臺灣企業生存空間也破壞人力勞動供需,這種情形只會越來越猖狂,這不是社會的提昇,而是資本主義的一場資源壟斷戰爭,多數人手無寸鐵落入財團的圈套,進入了財團精心設計的「生態鏈」,應該是良性互惠循環的系統,最終成了養殖場式的供需環境,人們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財團對資源的掌控度越來越高,勞工產值的利益最終還是回歸到財團的手上,如同農場圈養的豬牛雞鴨,繼續永無止境的循環。臺灣中小企業總家數約136萬家,佔總體企業家數97.67%,非公司行號的個體微型經濟戶也不在少數,這些才是執政黨該去傾聽扶植的對象,而不能只傾聽不到3%的大財團並以此作為施政參考,否則任何施政作為都是在協助財團鞏固地盤,壓縮小企業生存空間,施政的方向必需考慮大多數的利益,小企業對政策的改變因應能力絕對比不上中大型企業,任何一點變動都是小企業的大風浪。希望官員別像天馬行空的作家,到傳統市場繞一圈,進老工業區的鐵皮屋走走,才能知道問題,而不是聽那些工商大老民間團體在大放厥詞。 政府就如同一支球隊,總統是教練,行政院長是隊長,為了贏得最終勝利,教練必須調整球員的上下場時機,那位球員該上場那位球員該下場,全都是依照現場實際狀況來對應運作。公眾事物如果用人不能夠靈活,老是談背景、談交情、論感情,體力不濟該下場的卻讓他硬撐,有能力的卻讓他坐冷板凳,那只有等著觀眾的噓聲,迎接失敗的來臨。蔡英文團隊果然是「不負眾望」,印證了當初大家的不看好。一味的尋求謙卑卻忘了固本,最怕到頭來兩頭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