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國際參與方面,綠營當局必須要明白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國際主流社會在與臺灣打交道時,都非常在意一個中國原則問題。雖然近一段時期有發生諸如「川蔡通電」等事件,但這些並不表示美國政府已放棄一中原則。而最近的日本將其駐台機構進行改名一事,也不表示日本政府的對台政策會有大幅度調整之跡象,因為新名稱仍然保留了財團法人之字眼,這些都說明美日等親台國家,雖然非常想拉近與臺灣的關係,但也要迫於國際政治及現實政治之現實。與其說美日等國家的動作是親日之作為,倒不如說這些動作只是美日國家在新的國際及兩岸情勢下,希望拿臺灣問題向中國大陸繼續施壓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因為對美日而言,臺灣本身就是一個棋子,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讓北京感到難受的棋子而已,但棋子的身份註定了它只能扮演被利用的角色同,它只能是一個籌碼。是籌碼就會面臨有可能被交換甚至被犧牲的宿命。古今中外之歷史上,這樣的情形當然不勝枚舉。但臺灣對北京而言,是核心利益,是不可放棄的利益所在,北京必然會全力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即便是付出多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在這種情勢,美中日三方對臺灣的關注與用心程度,自然高下立判。
綠營執政後,綠營基於其親美日遠大陸之戰略考量,當然希望能夠提升其國際空間,而且未來也會有很多動作出來。這是基本可以預期的。但綠營忽視了最大的政治後果,就是可能會招致北京方面的強力反彈。畢竟臺灣的國際參與茲事體大,可以說從1949年以來,兩岸在臺灣的國際參與方面就一直在鬥爭,即便是馬英九執政時期,雙方雖然都竭力克制,但還是客觀存在,這是由海峽兩岸長期的結構性矛盾所決定。而在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互信不存在的背景下,大陸方面當然會對臺灣的國際參與盯得更緊,特別是對於臺灣與美日等國際社會勾結的事項更為敏感,大陸必然會予以反制,最終受傷的或許並不是美日等國家,只會是讓臺灣來承擔。這應是綠營當局能夠考量到的結果。也就是說,臺灣任何企圖拓展其國際空間之作為,最終都只會自償其苦果。
過去八年的事實一再證明,兩岸關係和緩,對臺灣的國際參與更為有利,馬英九時期,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情勢下,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程度與力度要遠高於李登輝執政後期與陳水扁時期。主要原因在於兩岸之間有互信,國際社會的顧慮大為降低,可以與臺灣開展更多的一些互動。但如果兩岸關係不佳,臺灣當局又要刻意在國際參與方面搞一些動作,則只會是重蹈1949年以來特別是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兩岸惡鬥之局面。其結果是臺灣非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是越來越被動。
【圖片為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