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糖尿病變恐釀腦中風 一針控糖,血糖不失控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6.12.21 00:00

糖友血糖控不好,可能增加罹患腦中風的風險!神經科主治醫師表示,糖尿病治療主要是以血糖穩定為目標,血糖偏高或偏低對於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瞬間的血糖變異比持續性高血糖對血管傷害更大。因此,要防止冬日腦中風上身,糖友正確用藥,做好血糖控制非常重要!

不僅要擔心高血糖,糖友更要慎防低血糖危害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暨醫療品質部主任陳龍醫師表示,糖尿病患因體內缺乏胰島素,或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阻抗性,會有血糖過高的現象。所幸,多數患者在接受降血糖藥物後,使胰島素濃度升高,血糖就能回歸正常值。但是,若患者使用降血糖藥物後,未能準時進食,或活動量增加,就有可能導致血糖偏低。

根據臨床統計,每5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約有1人發生過低血糖。而低血糖的初期症狀多為冒汗、不安、心悸、煩躁、發抖、感到飢餓;後期則會出現中樞神經症狀,包括注意力無法集中、頭昏、反應遲鈍、視力障礙、意識混亂、痙攣等,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昏迷!

腦中風愛找糖尿病友?研究:血糖變異大,易傷血管害健康

陳龍醫師解釋,有國外的長期研究顯示,每降低1%的糖化血色素,能降低12%的中風發生機率,而糖尿病更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在「台灣腦中風登錄」系統的立案者中,高達3成的患者有糖尿病史。血糖過高,會害血管泡在糖水裡,而加速血管硬化,使其缺乏彈性而增加中風機率外,瞬間高血糖所造成的氧化壓力,與伴隨而來的發炎因子,更是造成血管內膜損傷與硬化的危險因素。

根據最新的細胞與動物基礎實驗更發現,瞬間的血糖變異會比持續性高血糖對血管內皮細胞帶來更大的氧化壓力與傷害。此外,在大型觀察性研究也發現,空腹血糖變異越大,與第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血管發生率與死亡率也顯著相關。

陳龍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不能只一昧重視降血糖,而應以血糖穩定為治療目標。

保持血糖穩定有訣竅!135、246口訣有效監控

陳龍醫師指出,日前在門診曾收治1名70幾歲的男性,因頭暈不適而就醫。抽血檢驗後,發現飯後血糖高達600mg/dI,且糖化血色素高達19,抽血檢驗後,發現飯後血糖高達600mg/dI,且糖化血色素高達19,問診後發現,該名患者早在一年前,已發生常自覺口渴、尿多、胃口好,但是體重大幅下滑的症狀。住院中手部會不自主顫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病患曾發生過無症狀的小中風,頸部超音波檢查亦有動脈硬化,還好來得及就醫。

陳龍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不能只一昧重視降血糖,而應以血糖穩定為治療目標。一般建議,糖友除了定期回診,透過糖化血色素監測過去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外。不妨謹記「1、3、5睡前量血糖」。「2、4、6飯後血糖」的原則,密切觀測自己的血糖變化,也是幫助了解自身健康狀態,降低極度高血糖或低血糖發生的好方法。

憂睡前打胰島素害低血糖?新型基礎胰島素能降低藥物作用高峰

陳龍醫師提醒,隨著患者年齡增加、罹病時間拉長,胰島細胞功能也會隨之下降。臨床上常見口服降糖藥約使用10~12年後,患者的血糖控制愈來愈差,這時會議患者加以施打基礎胰島素來輔助治療。隨著生物科技的發達,現今已有在中性溶液裡維持澄清透明狀態的新型基礎胰島素可以使用。新型基礎胰島素減少傳統胰島素混和不均導致作用差異大的情形,提供較為穩定及安全的作用,達到平穩控制血糖的效果。

胰島素是人體必需的荷爾蒙,只要針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生活習慣調整,胰島素是有效又安全的糖尿病用藥,且任何年齡都可以使用。

【醫師小叮嚀】:

最後,陳龍醫師也提醒,想要避免血糖忽高忽低,除了準時用餐、按時服藥,以及定時量測血糖外,建議患者可以隨身攜帶方糖及餅乾口糧,以便在延後用餐時應急,預防低血糖的發生。若非計畫內的運動或活動增加,可能會使血糖降低過多,也必須適時補充醣份。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3/5052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