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邊緣人的魔力,奇幻電影為少數族群所編寫的人物】

滔客/ 2016.12.05 00:00

奇幻/科幻電影一直中飽受歡迎且不退流行的類型,不管是《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納尼亞傳奇(Narnia)》還是《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等,都是深受到大家喜愛的作品。除了個具驚奇的畫面和獨特的故事外,電影中時常影射現實中多樣的主題,包括政治、宗教、教育等,例如:《魔戒》中人類、精靈、矮人等各個種族在同一陣線上打仗,意味著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日本等不同國家組成的兵力;亦或《黑魔女:沉睡魔咒(Maleficent)》中女主角梅菲瑟的翅膀被史蒂芬偷走,暗喻女性的貞操在酒精和愛人的迷幻下被奪走。眾多主題裡,其中不免加入「邊緣人(marginal man)」的探討,主角一定要是個怪咖或是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對上魔法的驚奇才會拉出大大的對比。或許是為了讓觀眾產生這樣強烈的情感,故事中主要的角色才會這麼的「怪異」、「少數」和「過度普通」,也有可能是為了喚醒觀眾對這些人的關懷和注意,才會刻意做出這樣的設定。所以製做一部奇幻電影不得不面臨邊緣人的塑造和編寫。所謂的「邊緣人」大多指未充分參與任何社會或群體的個人,廣義來說邊緣人屬於一種社會弱勢的群體;狹義而言指人在過渡帶中產生的轉型人格,其過度帶可能為社會文化變遷、地理遷徙、現代生活轉型或多元文化等。

電影《魔戒》系列中四位哈比人本來就是大群體中的邊緣群體,影片中論及打仗都讓所有不同的種族參戰,不管是正派的人類、精靈、矮人等,還是反派的獸人、狼族,唯有哈比人一族置身事外,在偏遠的家鄉過著自身平淡的生活。在各族聯手合作間,哈比人族卻被遺忘了,影片中甚至出現多米尼克莫納漢(Dominic Monaghan)飾演的梅里(Merry)想參與戰爭,卻被洛汗王因弱小而拒絕的插曲,強調哈比人矮小的形像在整個世界觀中不受重視還帶有歧視的意味。雖然原著作者J·R·R·托爾金在描寫哈比人時,便故意反諷英國人一天多餐且一意孤行的作風。然而,電影更能將哈比人的形象具體化,讓觀眾看到四位哈比人不斷被其他族群哄騙,經歷了地理的遷徙、生活的轉型和多元文化的衝擊,仍持有勇氣和真誠的心,讓自身更加茁壯。電影最後雖然刪掉原著裡四位哈比人帶領哈比人族打敗薩魯曼(Saruman)的情節,改成這四位好友回到故居,好像一切平靜到沒歷經過戰爭,而其他哈比人也只把他們回歸後的改變當怪人看待,再次塑造四位主角連在自身種族間也會被孤立。《魔戒》呈現出邊緣的力量也能成為扭轉大局的關鍵,就像我們的鄰居、同學或同事等,或許對方看起來不起眼且奇怪,但說不定他毀了魔戒、打贏戰爭、整救了全世界。

除了身為二十世紀知名作品的《魔戒》外,近代作家J. K. 羅林的《哈利波特》也是邊緣人力量的最佳典範。無論是傻呼呼的榮恩(Ron)還是過度好學的妙麗(Hermione)若在現實的學校中都是容易受到排擠的對象,而主人翁哈利更是在故事一開頭就被描述瘦弱、遭到霸凌的慘況。就連羅林近期內的新作《怪獸與牠們的產地(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的人物都無法脫離身為「少數族群」的身分。《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從角色設定到選角更是精確脫穎邊緣人文化,主角紐特斯卡曼德(Newt Scamander)性格敦厚老實,劇情中更是透露他在學校裡格格不入,飼養奇獸的堅持和嗜好甚至使他遭到退學,紐特整個人就是不則不扣的的邊緣人。電影選擇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飾演此角色更加重了紐特的形象與特色。想像一下,若找一個精壯魁梧的帥哥來飾演紐特,怎能襯托出紐特融入不了人群的特色?艾迪瑞德曼長相稱不上帥氣,可是他帶著羞澀溫柔的氣質反而能展現紐特對人害羞與細心照料奇獸的形像,男孩子氣的可愛臉龐也說明了紐特未脫離學生時期的狀態,因為被迫退學也因為沒和心上人有好結果,紐特的心思仍繫在霍格華茲,艾迪瑞德曼的長相更能讓觀眾體會到眼前的主角比起成人更像孩童的模樣。艾迪瑞德曼細膩的演技更是區分了紐特在人面前的不安,還有和奇獸相處時的活潑與溫暖,突顯了紐特被邊緣化的因素,還有此因素雖不被人體諒卻不見得不美好。

此外,凱薩琳華特斯頓(Katherine Waterston)飾演的蒂娜(Tina)是個被革職的正氣師,還有艾莉森蘇朵( Alison Sudol )飾演其妹奎妮(Queenie)是在魔法部端茶(可能做打雜之類的工作)的「花瓶」,兩位都是在職場上不算高級的位子。降級正氣師的身分讓蒂娜對紐特的行為所展現出負面執著和強硬手段,這則出自邊際人因處於過度帶而具有的煩躁、敏感和自私等心理特徵。凱薩琳華特斯頓皮笑肉不笑的僵硬讓蒂娜處於一種滯留,嚴肅的演技和無趣的表現更是讓觀眾有些厭惡,成功讓蒂娜不只成為魔法部的邊緣人,還有現實世界中不被體諒的人物。相較之下,奎妮活潑可愛的形象則受到大家喜歡,不過就像你不了解這個人,你真覺得她只是容易受男性矚目的花瓶。如果奎妮沒展現她的讀心術,利用聰穎的腦袋想出辦法救走姐姐和紐特,她一定是眾多女性的全民公敵。艾莉森蘇朵帶點花癡的模樣,以及耍詐時出現的堅硬表情讓奎妮大加分,整個角色的正面形象就這樣坦蕩蕩呈現給觀眾。還有丹富勒(DanFogler)所飾的雅各(Jacob)在人類世界中是清一色的製罐頭工人,在魔法世界是不會用魔法的「莫魔/麻瓜」,兩個世界的邊緣人搭上丹富勒胖嘟嘟的體形和憨厚的模樣,實在不能在更普通或甚至處在邊緣。不過兩跨普通人類和魔法的雅各正是處於兩個(或以上)群體之間的人物,他在這兩個世界則具有中間性和邊際性,看起來難以融入人類世界和魔法世界,卻在最後成為紐特的好友並在現實中實現夢想。雅各給與紐特的幫助除了熟絡紐約市的地理環境而找回奇獸外,更是因為能體諒付出、能沒有心機的相處,使這段友誼短短時間變得珍貴。紐特和奇獸最後平復紐約的騷動;蒂娜的正義感驅逐了黑暗;奎妮和雅各用真心保護及愛對方,這些所謂的邊緣人最後用自身的力量和魔法贏得眾人的肯定。

除了魔法世界面面觀邊緣人文化外,各種魔法/奇幻電影都能看到邊緣人的存在。《魔法褓母麥克菲(Nanny McPhee)》中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打扮成醜陋的褓母麥克菲根本可以用巫婆比擬。因為麥克菲的外表和強勢的作法,不只是頑皮的小孩剛開始都會反抗她,就連家中的主僕人都會稍顯懼怕她。麥克菲的例子是標準的「人不可貌相」,奇醜無比的外表不是重點,重點是她的才能、耐心和對小孩與僕人的關懷。還有凱莉麥唐納(Kelly MacDonald)所飾的伊凡潔林(Evangeline)雖長得美麗,卻沒受過教育只能做僕人的工作,這種人也會被邊緣化。影片中的孩童在麥克菲的調教下,不只拋開對麥克菲的成見,還有建立了他們和伊凡潔林的真誠情誼。若孩子們是現實中的眾人(說不定還是強勢的一方),那麼他們和麥克菲與伊凡潔林建立的連結就是和邊緣人建立的關係與肯定。不過有時候現實不會這麼美好,邊緣人的下場也有可能是悲劇收尾。《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El laberinto del fauno)》被邊緣化的是伊凡娜巴吉羅(Ivana Baquero) 飾演的奧菲莉亞(Ofelia),而使她邊緣化的是她的生母、繼父還有未出世的弟弟。奧菲莉亞親自體驗的奇幻旅程被當成是孩童長不大的幻想,繼父偏袒兒子碰上孩童的幻想讓奧菲莉亞得不到任何父愛,母親因身體虛弱以及丈夫給予的壓力讓她無力關心奧菲莉亞,還在母親腹中的弟弟獲得母親和繼父的注意以至於他們常會譴責奧菲莉亞不上道、長不大。奧菲莉亞雖然在家過著舒適且富裕的生活,但是得不到任何愛和關懷,生活轉型、文化和地理變遷使她無法適應,讓她一味和羊男打交道只為脫離這種生活。奧菲莉亞的純真無邪讓她死於繼父的槍下,也得到僕人(間諜)和游擊隊的同情和認同。最後他們雖然救不回死去奧菲莉亞,只能替她照顧她拼命保護的弟弟。

因此,魔力無邊的奇幻電影看似不切實際,使讀者逃離現實尋求魔法、力量、夢想的媒介,其劇情內容暗藏許多現實社會面的玄機。當四位哈比人受到其他人的不諒解或欺負,我們自然會覺得憤慨;紐特一行人被魔法部誤會時,我們會希望他們逃離眾人的欺壓;布朗家的人遭到不平對待時,我們也會祈求褓母麥克菲製造奇蹟助他們度過難關;還有當奧菲莉亞不斷遭到孤立,我們甚至想直接要了她繼父的命來還她公平。一部奇幻電影能夠成功,不只是因為它能帶領觀眾進入另一個世界,也能喚醒觀眾在現實世界中面臨的課題。因為魔法的關係,觀眾看到這些角色的不凡和獨特,我們想要關心他們、支持他們或幫助他們,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邊緣人仍能保有這種引人注意的魔力嗎?身為觀眾的我們在魔法世界中的潛移默化下,勢必要開始注意少數族群的存在和重要性。讓讀者/觀眾注意邊緣人的重要和存在,說不定也是奇幻作品的魔法所帶來的影響!

參考資料〔1〕羅勃帕克(Robert Ezra Park)的邊緣人理論( marginal man theory)〔2〕J·R·R·托爾金(1892-1973)的《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3〕J. K. 羅林(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怪獸與牠們的產地(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圖片來源〔1〕IMDb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