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輕旅行】深度新加坡(六) 漫步牛車水

yam蕃薯藤新聞/詹耀仁 2016.11.30 00:00
早期移民世界各地華人,在大城市皆有群居聚集處,舊金山稱為「中國城」,紐約叫做「唐人街」,日本橫濱也有「中華街」,於新加坡有個當地限定特別名稱「牛車水」。 早在1330年,已有僑民在此落地生根的紀錄,到19世紀時,從中國南來移民越來越多,英國總督索性把新加坡河西南部沿駁船碼頭(Boat Quay)一帶地區,劃為華人居住區。當時由於取水不易,且新加坡尚未裝置自來水設備,全島用水都必須到安祥山(Ann Siang Hill)和史必靈街(Spring St.)的水井汲水,再以牛車載送到各地,因此該地區就稱為「牛車水」。此後隨著城市發展與人口繁榮,牛車水顯得過度擁擠,196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有計劃性興建大量組屋(國宅),華人也逐漸開始移居島上其他各地區。漫步現今街道上,早已沒有牛車載水蹤跡。目前當地儘管仍有少部分老一輩住民定居於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商業活動與多元文化。 抵達許多網友推薦的「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下圖一~三),第一個攻略目標毋庸置疑就是向「天天海南雞飯」走去,卻忘記當天是星期一公休日,長嘆捶胸頓足之餘,也只能望著緊閉鐵門無可奈何。 來到「老伴豆花」(下圖一&二),點了招牌原味。豆花Q彈口感柔軟,卻又比台灣豆花堅挺,與布丁豆花有幾分相似。儘管沒有綿密感和充滿糖水薑汁,但一入口隨即化開,覺得滑順軟口,甜度也十分適中。 走出熟食中心,下安祥山沿著橋南路(South Bridge Rd.),走到傳統糕餅燉品老舖「東興」(下圖一&二)。 滿屋餅香加上在地安悌(Auntie -新加坡人對阿姨的稱呼)們瘋狂搶購,當下也老實不客氣地加入行列,購買超人氣商品-蛋撻(下圖一&二、攝影:陳少宜)。輕咬一口果然滋味絕佳,外皮酥脆不軟爛,內餡蛋香四溢,清爽中帶著厚實蛋味卻不會覺得膩。自1910年起的百年好口味,至今依然陪伴著獅城居民。 越過人行道(下圖一)來到對面,即為地標佛牙寺(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不只是佛教寺院,詹美回教堂 Masjid Jamae (Chulia)與馬里安曼印度廟 (Sri Mariamman Temple)也來插一腳。儘管是華人地盤,卻也能見識到許多異國文化地標,只需來回走一趟橋南路,即能享有三種不同宗教文化建築古蹟建築之旅。走累了一旁還有牛車水美食街(下圖二),以福建、廣東、潮洲料理為大宗,例如福建炒麵、魚圓麵、炒粿條等,以及甘蔗水、椰子水等清涼飲品。 後方延碩莪巷 (Sago Lane) 隨人潮走來,一大片露天市集連結史密斯街(Smith St.)、寶塔街(Padoga St.)、與丁加奴街 (Trengganu St.),過去曾是鴉片與紅燈區,然而如今華人小吃餐館與中藥鋪林立,還有眾多賣紀念品小攤,吸引不少觀光客眼光,舊日複雜環境早已不復見。整齊造型的傳統店屋建築,多了幾分西式雕塑手法,以及屬於馬來與印度式的繽紛色彩,毫無違和感地穿插在牛車水每個角落(下圖一~四)。 曾經以為在沒有太多文化差異誘因下,遊覽此地可能激不起心中火花,且先入為主地認為Ang Mo(福建話:紅毛,新加坡華人對歐美白種人稱呼)才比較有興趣。實際走訪後發現大錯特錯,原來這是個能夠體驗當地歷史、建築、文化、美食等眾多迴異風格的有趣之處,而且可吃可逛地方還真不少,不花個半天時間是無法走馬看花逛完的!牛車水不單單只是China Town,也留下新加坡跨越傳統走向現代的歲月印記,以及城市內各民族「同中有異,異中求同」融合縮影(下圖一&二)。(待續) 中華航空每日兩班來回直飛新加坡: 詳細資訊請點選:華航官方網站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