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根據進入「政府研究系統GRB--智慧搜索系統」查詢的結果得知,光是郭明良以個人名義申請的政府補助經費,就有5億元;與台大校長楊泮池共同申請的大型計畫經費,也有2.4億元;至於楊泮池個人擁有的研究經費,也高得嚇人,多達20億元。
以上統計,尚不包括可能來自經濟部工業局技術處、教育部的「頂尖計畫」,以及「國發基金」等政府預算,若再加計上去,金額恐怕大到令人瞠目結舌。
其他掛名「第一作者」的團隊成員,所申請到的研究經費,也顯不符比例原則。以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蘇振良來說,他雖曾為亞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兼職副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助理研究員、助理教授、副教授,但並非一級研究人員,卻也可以申請到6600萬元的經費;相較於已退休的台大生化所榮譽教授張文章,一輩子兢兢業業、作育英才,卻只有區區的3200萬元,簡直有天壤之別。
楊泮池的愛將、台大口生所教授張正琪,十年升成正教授,研究經費也有4700萬元之譜;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則有1億5000萬元。
並非所有的經費到手,最後都出了問題;問題是,郭明良團隊遭到質疑的論文當中,文末清楚標列出源自於國科會(科技部)的經費來源,粗估有近5000萬元。如果按科技部長楊弘敦在事發第一時間所說,論文造假事件古今中外都有;加上,2011到2015年,科技部所給、有違學術倫理的經費,高達1億2000多萬元,最後卻只追回165萬6000元,僅占1.3%,科技部無心祭出棍棒,恐難逃失職的責任。
科技部最為人所詬病的還有,他們向來依照作者掛名給分,並就此評定表現排序,用以作為經費撥補有無與多寡的依據。例如:掛名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給5分、第二作者給3分,其餘第三、第四作者,分別給1和0.5分。這樣的量化評比,是造成台灣學術界以量為重,掛名浮濫的元凶。
2014年7月間,教育部長蔣偉寧深陷論文風暴,學術界的潛規則,被端上檯面討論。例如:為何要掛名?答案是:當論文一旦發表在影響因子(IF點數)高的期刊上,除了可增加學術榮譽外,舉凡教授升等和經費申請,都無往不利,是獲致名利雙收的捷徑。
做研究,必須要有經費,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公務員一旦拿國家經費做研究,每一分錢都來自民脂民膏,怎麼可以造假!
國家提供給這些人的,是研究溫床、而不是造假溫床!
這一次,郭明良團隊遭「學界同行審論平台(PubPeer)」踢爆的造假論文,截至目前有11篇,其中郭明良掛名「通訊作者」就有8篇;楊泮池共同掛名也有4篇。
就人、錢進行交叉分析,首先,11篇論文中,有9篇由查詩婷、張正琪、蘇振良、林本仁等人掛名「第一作者」,他們的指導教授都是郭明良;再者,楊泮池內科醫師出身,不完全走臨床基礎醫學路線,與郭明良長期結為合作夥伴。
由楊泮池擔任主持人的「跨國頂尖癌症研究中心」,乃為郭明良任職於國科會生物處長時期推動,為「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四個計畫之一,光取得的「專題研究計畫」,從2011年到2015年,年年都取得政府3500萬元的經費補助,總計5年下來,從納稅人口袋共掏走1億7500萬元。
該中心設在台大「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內,兩單位疊床架屋。楊泮池曾任該中心的執行秘書;查、張、蘇三人也在「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工作,論文由此產製。換言之,兩個單位、齊集同一套人馬,相互為用,將利益極大化。
楊泮池與郭明良受到牽連的造假論文中,最為人所矚目的兩篇,其一是:《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郭明良團隊就取得5422萬8000元經費;另外一篇由楊泮池掛名第二作者、2006年發表的《THE VEGF-C/Fit-4 axis promotes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cancer cells》,也拿到5599萬7000元的政府預算。
2006年,正是台大校長楊泮池邁向事業高峰的轉折年,就是在這一年,他以台大醫院教研副院長的身分,接下台大「國家級卓越臨床試驗與研究中心」主任的職務,享受至高無上的學術光環,一直延續到2013年,終於接下台大校長一職。
過去蔣偉寧深陷「論文門」風暴時,中研院士、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兼研究部主任陳培哲認為,一系列論文瑕疵,已不是疏忽,而涉及偽造文書和詐騙。
如今,面對猶如蔣偉寧一般的風暴襲擊,楊泮池依然在做困獸之鬥,他應該循「蔣偉寧模式」,下台一鞠躬。難不成,不當蔣偉寧,願為翁啟惠嗎?
【圖片為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資料照,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