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河北出土唐代糧倉 結構能防潮防鼠

中央社/ 2016.11.20 00:00
(中央社台北20日電)中國大陸河北省臨西縣最近針對隋唐運河古道調查勘探時,發現一處唐代大型糧倉遺址,並出土器具、碳化糧食、古錢幣等。專家指出,這座糧倉的結構既防潮、防鼠,相當堅固耐用。

新華社報導,河北臨西縣文保部門工作人員在臨西縣倉上村南發現這座大型糧倉遺址,出土了柏木立柱、陶甕、執壺、碗盞、糧食碳化物、古錢幣等。

報導指出,遺址長約280公尺,寬約185公尺,面積近5.2萬平方公尺。專家認為,此處糧倉遺址建於唐代,毀於北宋後期。

臨西縣文保所工作人員表示,從目前在遺址中發現的19個均勻分佈的倉囤底部輪廓來看,倉囤空間為圓柱形,直徑6公尺到10公尺不等,四周倉壁為夯土,中間由柏木立柱支撐倉頂。這樣的糧倉構造既防潮、防鼠,又堅固耐用。

臨西縣地方誌主編楊遵義指出,根據「新唐書」等歷史文獻,臨西縣境域在唐代屬「貝州」下轄的臨清縣,在當時,貝州則有「國之北庫」之稱。此外,隋唐大運河貫通南北的永濟渠穿臨西縣境而過,交通便利,因此臨西縣屬於北方運河重鎮。

報導指出,臨西縣發現的這座唐代糧倉遺址,建制完善,規模較大,在河北省及周邊地區少見。這座遺址印證隋唐大運河的重要軍事、經濟功能,對研究唐代時期的運河漕運文化,國家戰略儲備機制、倉儲建築構造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