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為何反對核災區食品?吳家誠詳細解說

中央社/ 2016.11.19 00:00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19日電)日本核災區食品,「進」還「禁」?紛爭不斷,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強烈反對核災區食品進口台灣。他強調,沒測到不代表不存在,也絕不表示安全。因為「核種太多目前技術很多是測不出來」。

吳家誠指出,台灣不僅檢測人力不足,光是技術面也無法完全檢測出多樣化的核種,這和塑化劑事件完全不能類比;輻射污染除目前有檢驗的核種碘131、銫134和銫137外,還有上百種核種可能危害健康,長期吃下這些輻射食品,就像把製造癌細胞的工廠吞下肚,當百姓無法了解科學的真相與事實時,在我們沒有充足和完整的核輻射檢查能力之前,若匆促開放進口,將令人擔憂。

吳家誠分析指出,核電廠使用濃縮鈾原料為基本燃料,通常是鈾238及鈾235,在中子照射之下,進行原子核分裂,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能量用來發電。這些過程,實質上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s),原子核分裂的過程,除產生許多不同的同位素核種,如?(Americium, Am)、鈽(plutonium, Pu)、錼(Neptunium, Np)、釕(Ruthenium, Ru),.... 等,同時也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輻射線,阿爾發射線、貝塔射線、伽馬射線、甚至中子,而核分裂過程所長生的各種同位素核種,受到各種輻射線的作用,會進行一系列的後段持續核反應,與產生更多能量,及更多不同種類與能量的輻射線。

他說,無論是那一種輻射線,能量愈大者,當然具有更大的破壞與傷害力,然而,這也取決於不同輻射線的特性,與受其影響的物質間作用方式、及輻射線能夠達到的傳播距離。

他表示,阿爾發射線屬於粒子型態的輻射線,基本上,就是氦原子核粒子所形成的粒子射線,其能量大致於 0.3到 15.0 百萬電子伏特間,能量與破壞力算是十分強大,因為構成物質與生物體的化學鍵,鍵能大概只有一到五個電子伏特而已。很容易透過相互碰撞的過程,解離與激發其周遭的原子與分子,破壞物質的眾多的化學鍵,達到組織性的摧?,一般,一個阿爾發粒子大概經過10萬次碰撞後才會消失能量。

然而這樣的射線射程很短,在空氣中只有幾公分,在水中只有幾十個微米,因此測量阿爾發射線,所用的儀器設計相當困難;如果因為輻射污染,生物體中或是食物中有此種發射源,從外部是很難直接測到這樣的輻射線的。

吳家誠表示,因為這樣的特性,阿爾發射線在人體外,不會產生健康上的重大損傷,因為衣服或人體外皮角質層,足夠厚,能夠吸收抵擋這樣的輻射線;可是當這樣的輻射線透過食物攝取或呼吸,進入人體內時,因為近距離的作用,產生眾多化學鍵的破壞,將會使組織喪失機能,許多阿爾發射線的輻射核種,均有長期累積於骨骼的效應,產生更大對骨骼與骨髓的傷害性效應,如骨癌與血癌。

他表示,貝塔射線也屬於粒子射線,基本上就是電子射線,其粒子質量只有阿爾發粒子的七千四百分之一,輻射線核種發射出來的貝塔射線,能量通常呈現連續性的能量分布,可以高達10幾個百萬電子伏特,當然也具有相當強的傷害與破壞能力;不同的核種所發射出來的貝塔射線,其在空氣中射程也因能量而有所不同,通常從零點多公分,到最多接近1公尺左右;然而其在水中的射程,通常由0.00055 公分,到最高約只有一公分,經過約上千次的分子或原子間碰撞,其能量才會消失。

吳家誠說,人體約有60%以上的水分,一旦有貝塔射線輻射源,因為呼吸或飲食進入人體,從人體外部將很難測得這種射線,然而「測不到並不代表其不存在,更不代表沒有傷害性」,因為在其的短短射程中,存在著千萬個細胞。

他指出,大家比較常聽到的銫 (Cesium, Cs ) 134與137,與骨胳累積性極高,能強烈影響骨髓造血功能,而且有高度造成骨癌與血癌能力的鍶(Strontium,Sr ) 90,都屬於具有發射此種輻射線的核種,鍶的貝塔射線能量為例,其約為0.544 百萬電子伏特,水中射程約僅0.18公分,如果存在食物食材中,或累積在人的骨骼上,當然很難從人體外部測得,一旦罹患這些癌症,恐怕都很難查明病因。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