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中華民國被國民黨不肖徒眾玩掉了(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大成報/ 2016.11.03 00:00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雖然歷史的事實是袁世凱「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不過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料都是編寫孫文領導的國民黨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事實上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也不是國民黨領導的,而是湖北省武漢的新軍中的「共進會」和「文學社」不小心擦槍走火而引發的,因新軍中有很多不滿滿清政府的貪污腐敗無能而同情革命黨人(包括湖北都督黎元洪在內);所以這完全是不小心的意外而風起雲湧起來,加上後來奉詔討伐革命軍的袁世凱私心自用,他利用當時手握全國軍政大權之機會兩邊通吃-他率大清帝國海陸大軍鎮壓革命軍、又拿革命軍威脅利誘大廈將傾的清廷;最後交戰雙方議和,清廷退位清朝結束268年的統治,袁世凱繼孫文之後接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如果後來袁世凱沒有稱帝,以袁世凱治國能力(他曾在朝鮮監國、把朝鮮治理得讓日本垂涎欲滴)很可能會把中華民國治理得很好,若如此則孫文就繼續幹他的「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裁」當肥貓(袁世凱比照外國給他三萬圓月俸、還把自己專用的專列送給孫文),則國民黨很可能變成小黨甚至消失,最多是和梁啟超的民眾黨在國會互爭高下;總之在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下詔退位前國民黨是沒有任何角色作用的;1911年12月29日選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的也是「各省都督代表」不是國民黨控制的國會,所以說「國民黨領導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是需要「課綱微調」的。

不過近代史即然這樣寫了,吾人就循此論調發展下去吧!

這個中華民國被稱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受到全國有志之士的百般護衛;袁世凱原來是主張君主立憲的,但他了解全國人民對「民國」的情有獨鍾,就是被想死要當皇太子的袁克定及想要當宰相的楊度慫恿登基稱帝也要編造一堆神話來搞「君權神授」的花樣來蠱惑民心;但在袁世凱稱帝的野心逐漸顯露時,一大堆有志之士如段祺瑞、馮國璋(此兩人是袁世凱頭兩位大將)蔡松坡、唐繼堯等都起來反對他稱帝,可見當時各方對「民國」之珍愛與護衛。

抗戰軍興之始、日軍日日進逼國軍節節敗退時,有德國大使陶德曼向蔣介石提出調停和議,提出的條件是(一)實際承認滿州國(二)恢復「八一三」現狀(三)共同防共(四)華北中日雙方均不駐軍(五)日滿中締結密切經濟合作之協定(六)內蒙自治。蔣介石看了這些條件就詢問一些國府大員意見,很多人都贊成,何應欽還說「有這樣好的條件還打仗幹啥?」蔣介石也說「這樣的條件還不算賣國嘛!中華民國還在嘛!並沒亡國呀!而且只是議和協定、將來我們國家強大了還是可以拿回來嘛!」(參閱馮玉祥著-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但也有一些國府大員如林森、馮玉祥等都反對、最後就遷都長沙再遷重慶,差一點又遷昆明、後因美國在日本本土丟了兩顆原子彈,中國的抗日戰爭就「突然」不小心勝利了。

上述贅述連篇旨在說明中華民國建國以來從袁世凱到蔣介石諸公在千辛萬苦、艱難困頓的環境中如何護衛保存「中華民國」,據說連毛澤東晚年都後悔不該將「中華民國」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造成國家的分治分裂,到現在吾人還時常聽一些大陸學者說「當年毛主席不取新國名就延用中華民國就好了」。

但是2005年連戰破冰之旅重返南京再訪北京取得巨大的買辦利益後,「中華民國」就被巨大的經濟利益掩蓋了,一直到吳伯雄、馬英九越來越嚴重,「中華民國」竟然在台灣的中共高幹之前都難見天日,在台灣的中共高幹面前連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都要收起來、否則就被警察揍得頭破血流(帶隊的分局長還升官);在中國大陸更不用提了,「中華民國」竟成歷史名詞只能在南京的中山陵祭拜國父時輕聲低氣的朗讀追思「國父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所以如果按照本文之前所述的歷史真相:推翻滿清的是袁世凱而不是孫文,那國民黨人今日到南京中山陵祭拜也不能再自唸這段「以假亂真」「積非成是」的歷史祭文了,那「中華民國」就只能到歷史博物館去尋找了;觀乎這次洪秀柱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出訪中國,其狀況與歷任黨主席差不多,接待規格卻每況愈下,真是王老五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以前還可以「一中各表」的一中亂表讓國民黨回台灣呼弄台灣人民,現在連「一中亂表」也不給國民黨玩了,這次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全世界各國都知道「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老共這麼狠狠的一擊讓附身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也魂不附體魂飛魄散了,嗚呼哀哉!國民黨這群不肖子孫總算是把「中華民國」玩完了。還好現在有星雲法師冊封的「媽祖婆」蔡英文施展無邊法力將「中華民國」接住了,國民黨人就乖乖服從蔡英文的領導,把不公不義不當的黨產全部歸公,捲起袖子一切從頭幹起,大家同心協力將台灣建設完善,中華民國才有復興的機會耶!(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曾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