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決策會議召開,代表蔡英文站到第一線承擔責任,民調的好壞自然跟蔡英文有直接關係,不過,仔細分析,其實選民在表達他們的滿意或不滿意,還不至於把所有的帳全算到蔡英文身上。
因為,這個月,林全在立法院的總質詢並沒有像上學期一樣,答詢出錯,加上兆豐金風暴處理已告一段落,行政院在民眾眼中,林全沒有重大表現,至少不再出錯,於是不滿意度略跌,滿意度略升,但這些小幅的變動,在統計學上根本沒有意義,只能說行政院的表現止跌,但是否再回升,仍屬高難度。
蔡英文總統部份,不管是滿意度或是不滿意度波動的幅度比較大,在統計學上有其意義,代表蔡英文總統的表現民眾持續不滿意,那究意是不是執政決策會議造成的?
其實這幾次的執政決策會議算是成功的,決策的步調一致,端出來的政策爭議性並不大,拿陸生納保來說,這是一個非常 「巧妙而聰慧」的決策,採用逆向思考方法,將陸生納保的標準把外籍生納保標準合一,減少獨派反彈聲浪,又落實陸生納保的人道考量,怨恨的只有沒有選票的外籍生而已。
這種政策是可以加分的,尤其在中間選民部份,綠營至少是不扣分,藍營也沒有話講,這是非常漂亮的決策。但問題是執政決策會議是府院黨一致決策,院既然止跌了,總統為何沒有呢?
當然這個月份裡,政策的決策步伐是一致了,政策溝通也緊密聯繫了,但問題出在哪裡?
仔細分析這個月主要有大法官的議題、有總統府秘書長的異動等,這都是總統府要獨自承擔民意的部份,顯然選民對於總統提名的大法官在立法院資格審查的答覆,是充滿疑慮,自然反應了蔡英文的單獨民意滿意度。
蔡英文真的還要持續這樣下去嗎?蔡英文的不滿意度已經跟林全相差無幾,那些叫林全下台,或者把蔡英文不滿意度歸咎於林全的人,是無法得到強力的理由,如果同樣滿意度為何林全要下台,蔡英文可以不用下台?原因不是說蔡英文民選有任期,林全則隨時要為政策負責。
面對不滿意度高越來越高,蔡英文和林全兩人都是擅長政策的人,但作為總統的高度,更應該以政治手腕來治國,鞏固自己的治國權勢和威信,不能被派系綁架,而是要善用派系的競爭。
當然,蔡英文目前是以自己之力穩住林全,確實也發揮了功效,但面對自己的滿意度下滑卻沒有緩衝之處,未來畢竟還是蔡英文要面對連任的選舉,這樣硬碰硬的方式,的確容易共存共榮,反之就是共同毀滅,這雖然是一種解決方式,但是不是最上策?這月民調就看得很清楚。
蔡英文之前共有三位民選總統,他們是如何處理權力危機,值得參考,其中馬英九總統因為國民黨的文化,所以他在黨內一統江湖,跟他作對的連戰、吳伯雄都不成為妨害,在這種情況下馬英九旁邊都有金溥聰,為其政治上的問題出謀劃策。
李登輝剛登大位,面臨國民黨內非主流派的挑戰,可謂形勢最為嚴峻,他與宋楚瑜、蘇志誠共同完全剷除異己,鞏固自己之位的權力之爭,蘇志誠當時被黨內攻擊絕不下於金溥聰。
陳水扁時代則眾所皆知,馬永成是其最高的政治幕僚,由於環境不同,政治作法自然不同,其所受的攻擊比蘇和金都少得多,但馬永成卻發揮了對陳水扁處理黨內外政治問題的角色。
這三位總統的三位政治幕僚多少都遭到攻擊,但為何三位總統都需要這種角色呢?蔡英文應該仔細考慮一下。以目前府內的政治幕僚,城府實在太淺,還在臉書上公然與政務委員一唱一和攻擊在野黨的立委,如果總統府內政治幕僚是這樣層級的話,蔡總統在政治上永遠都是跛腳的。
想想李登輝為了拔除郝柏村,不惜背軍人治國之名,讓郝柏村接下行政院長之職,不過幾年,要求他下台,徹底拔除了郝柏村人馬。李登輝為了發展台灣空間,成立了國統會,訪問了美國,把中共搞到氣個半死也沒有拿李登輝怎樣。
陳水扁任內也把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拉到台北接任行政院長,不到一年就要謝長廷下台,徹底壓縮了謝長廷政治發展的空間。
這些都歷歷在目的例子,蔡英文難道都看不見嗎?治國操守是必要的,為了總統之位,蔡英文跟家人接近翻臉地步,但如果長此以正人君子之姿治國,是永遠不會有出路的。挺林全是一種方式,直接把敵人拉到身邊再在適當時候剷除,則是另一種方式,要選那一種方式,就看蔡英文的智慧和膽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