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北藝大校史室「藝術之道」揭牌啟用

中央社/ 2016.10.25 00:00
北藝大校史室「藝術之道」揭牌啟用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1025 15:31:18)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在10多年前即有建置校史室之議,而歷經1年多的籌備,於10月21日北藝大34年校慶前夕,校史室在圖書館7樓正式啟用。

和大多數校史館採「校史名人堂」或「校務資料館」等定位不同,北藝大的校史室以「藝術之道」為中軸,關心北藝大這個藝術專業教育機構,如何推動、建構新的藝術思維、藝術教育的方法以及展演的形式,又如何產生影響。

北藝大的校史,是臺灣一流的藝術家、研究者、大學行政工作者與年輕學子們,共同探索、經歷、奠定的藝術之道;它不僅是校內的重要工作,也是側記臺灣現代藝術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1982年北藝大正式成立,幾個指標性的文化機構也才前後成立,1981年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年國家兩廳院,那是一個臺灣不論在藝術的思維、政策與環境上都大幅開展的關鍵時刻。

校史室展示了自籌備處成立以來30餘年的校史大事記、30場校史訪談,以及諸多指標性展演之精華片段剪輯而成的16部影片,與近600件物件展品,包括照片、文書、手稿、報導、海報與節目單等印刷品,透過這647個展品與影像,一同回顧北藝大校史的點點滴滴。

來自校內各單位系所教職員生、校友、退休師長與人員皆出席這難得的盛會,大夥們看著展出的各項珍貴收藏物件,細數過往的點滴回憶。楊其文校長表示,校史室的成立,既是為了保存創校以來各種重要發展的軌跡、北藝人的記憶與情感,也是校史書寫的新機制,以及對外共同分享的新平臺。此外,特別設立在圖書館,也可以讓校史室能和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在空間設計部分,入口處映入眼簾的題字「藝術之道」,是取自《蘆洲人藝錄-國立藝術學院79級畢業紀念專刊》中,創校校長鮑幼玉先生致畢業生贈言手稿之「藝術的道路」而來,且其中的「藝」、「術」與「道」三字也採用鮑校長之親筆字跡。為呼應培育藝術創作、展演與研究人才之創校理念,在展示空間設計上著重沉穩、溫厚與純粹的場域感,以大木構框架與木質地臺建構出具有獨立存在感的校史室空間,如樹木自這片沃土直直向上生長,營造層層推進的穿透感。而藉以木頭的紋理與特性,隱喻校史不斷滾動與成長,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歷史書寫,並與窗外關渡平原的自然景觀共存。

另於展覽部分,內容包括校史區與院史區,以及校史訪談與展演精華影音專區。校史區著重學校機構與校級活動的成長,藉此呈現北藝大精神的形塑、實踐、擴展與深化的歷程;院史區著重教學、研究、展演、國際交流與校園生活點滴,藉此一窺北藝大藝術教育與展演歷程的軌跡。透過多位北藝人現身說法,分享校史關鍵場景,諸多校史上指標性展演,擷取其精華彙整於一端。

為了慶祝校史室的開館,特別策劃開館主題展《初試啼聲》,展覽回顧80年代成立備受矚目的國立藝術學院如何初試啼聲。從梳理校史,找出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四個學系成立後第一個對外公開展演。這四個展演幾乎都具有教學成果展性質,其理念與形式,都是充滿理想而有力的發聲。音樂學系於1983年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實驗管絃樂團首演、戲劇學系在1984年於耕莘文教院演出《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呈現了新型劇場的概念與形式;同年,舞蹈學系在國立工業技術學院體育館舉辦術科觀摩展示會,藉此發表舞蹈教育理念;而美術學系於1985年在國立師範大學舉辦學生素描展,藉此提出美術應有的創造性與多元美感之意義。

校史書寫,是一個不斷滾動與累積的過程;校史室的啟動,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北藝大校史室將扮演創校理念溫柔敦厚的基石,持續包容藝術性格多元強烈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訊息來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02847.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