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方法需要在過程中將細胞移植到老鼠的卵巢中,難以邁向對人類的應用;但如果進一步鑽研此次的方法,也有可能在數年內實現培育人類的卵子。
參與研究的包括九州大學和京都大學等的科研團隊,其中九州大學教授林克彥表示:「如果使用不孕女性的iPS細胞再現卵子的生成,就能有助於探明不孕的原因。如果能在體外培育大量卵子,或許還可以運用到瀕危物種保護領域。」
不過,培育人類卵子有可能關係到今後生育兒女的技術,或許會產生倫理方面的問題。
科研團隊用從出生後第10周的老鼠尾巴培育的iPS細胞,來培育卵子和精子的早期細胞「原始生殖細胞」;然後把在體內形成卵子所需的約5周時間分為3個階段,使用各種試劑進行培養。結果,在特定條件下生成了約4000個卵子。
這些卵子和普通精子進行體外受精後,得到約1300個受精卵,最後生出了8隻老鼠。
此次體外受精的老鼠出生率不足1%。據九州大學表示,使用普通卵子的體外受精成功率為60%至70%。如何改良培養條件等來提高卵子的質量將是今後的課題。
先前科學家已從老鼠的iPS細胞培育出原始生殖細胞,但要將其變為可以受精的卵子,須移植到其他老鼠的卵巢中,而且一次能培育的卵子數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