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1013 15:57:34)臺灣國樂團2016年的大型製作《傾聽臺灣土地的聲音風景》音樂會為全臺灣首場聲景音樂會,將在2016年10月14日(五)晚上7:30於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由音樂總監閻惠昌率領,用國樂結合聲景製作,音樂家、作曲家、野地錄音師共同攜手合作的聲景音樂會,將瀕臨絕種的自然聲音、音樂模擬聲響,再現珍貴記憶,為我們的土地譜寫出動人的生命樂章。
《傾聽 臺灣土地的聲音風景》音樂會,可說是臺灣第一次,以聲景為名所舉辦的音樂會。內含多首世界首演樂曲,摹寫臺灣自然本然的樣貌,如《寂靜山徑》、《百岳傳奇》、《黑潮聲景圖》、《灣聲印象》、《城市迴響》,以及含有臺灣在地傳統特色的《弄獅》、《風火電音三太子》,作曲家們於樂曲中放入許多巧思,運用聲音將我們帶向現場,可讓聽眾在樂音之中,重新感受、關懷生息這片土地與生命。
以開放態度、洋溢著藝術能量著稱的臺灣國樂團,一步一腳印致力「以國樂述說臺灣最美的故事」為營運目標,這場號稱臺灣第一次揚舉聲景意識大纛的專題音樂會,從結合臺灣聲景協會野地錄音師蒐集的「臺灣特色的聲音」為起點,委託大師級的潘皇龍教授、創作能量豐沛的青壯作曲家李英、李哲藝等譜寫新作,及陸橒的經典作品《弄獅》演繹;並由義大利籍音效設計師Michele Paciulli親率團隊設計、架設「背景音樂效果系統」,宣稱當晚海拔2,000多公尺的太平山音場將挪移至國家音樂廳重現,搭配以「科技融藝」精神立體呈現的多媒體影音,音樂會內容涵蓋臺灣的自然音、社會音、文化音、意象音的各種面向,企圖貼近土地、串接歷史記憶,與愛樂者一起聆聽臺灣的聲音風景。
關於聲景
在聲景的概念裡,人類生息的「環境」、「空間」不僅限於單純的、客觀的、非人為的自然生態,更是動態的、有機的政治、經濟與鄉土的建構。民族音樂學透析了音景的展演性(performativity)與賦能力量(empowerment)之關聯,認為音樂或聲音的展演是社會空間營造(social space making)的實踐與表述,換句話說,音樂可以創造、形塑及協商社會空間,而此類音樂經驗也是鞏固文化認同與定義土地認同的積極力量。儘管音樂表演通常內含一種展演形式、外顯表象的本質目的,然而音樂行為的參與者則經常企圖進行身份認同(諸如職業、性別、階級、國族等等)的自我表述,不僅展示與他者的區別,也能獲致社會空間的協商與建構之意義。
植基於歷史記憶、鑲嵌於社會脈絡所形塑而成的聲景,在土地與文化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可以經由不同的載體進行保存、重溫與強化,持續記述地方經驗、呈現在地生活,以及描摹在地人群如何地參與世界。在聲景意識剛剛萌芽的臺灣,首例的聲景專題音樂展演《傾聽臺灣土地的聲音風景》,趣味、巧思與環境共融的故事述說,無疑是演出團隊的起心動念,能否從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表演的實踐」,逐漸擴大成為常民行止的「生活的實踐」,不僅是一個揭幕儀式,也是一項將被長期觀察與期待的文化工程。
透過實際音效結合樂曲讓聽眾回憶古早聲音,舉凡叫賣聲、冰淇淋叭噗聲、錄影帶迴帶聲,這些在城鎮巷街內穿梭許多懷舊之聲;在無干擾的情況下出現的自然聲音;以及由演奏家們模擬聲響的方式來呈現此場音樂會。「聲景音樂會」希望將我們記憶中的聲音再次呈現於聽眾,邀您一同回味屬於臺灣的獨家記憶。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日期:105年10月14日(五)19:30
演出場次:約98分鐘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0204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