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席慕蓉:自然界是原文 翻譯總會漏一些

中央社/ 2016.10.12 00:00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2日電)詩人席慕蓉今天在台北醫學大學演講,她提到,自然界是原文,作家的所有創作都是「翻譯」,而翻譯總會漏掉一些。

席慕蓉的父母都來自蒙古,詩作中也經常描寫草原景色。她今天起在北醫大舉辦「有人問我草原的價值」詩稿攝影展,展品包括24幅她親自謄抄、拍攝的作品,包括3幅首度展出的「夏日的風」、「月桃」、「新綠」3篇散文手稿。

席慕蓉今天同時在北醫大演講,吸引滿場師生聆聽,其中許多都是中國大陸學生,聽說席慕蓉要演講,從全台各地搭車到台北,會後簽書活動也排成長條人龍。

席慕蓉在演講中提到,所有創作都是「翻譯」,原文是大自然,原作者是地球,偏偏很多東西是翻譯不出來的,必須到現場親眼目睹。

既然是「翻譯」,總是會漏掉一下,有人說「詩」正好是漏下的那些。席慕蓉則認為,詩的目的是引導人們去看「原文」,也就是大自然。

席慕蓉說,詩不只存在於詩集,生活周遭都是詩,只是有時你走得太快、不想停下來,或是注意眼前的事,詩則是「眼角餘光」,事隔2、30年後突然跑出來,回頭才寫下。

她說,其實創作者和自然是一體的,只是一個是原文,一個是翻譯,翻譯可能達不到原本的感覺,但可以加進一些自己的意思,可以有一些曲折。

席慕蓉認為,詩讓人感動的,不見得是內容主旨,而可能是那一兩段字句,或是字句沒有說出來的感覺,會讓人讀過之後思考很久。

席慕蓉的演講中,傳遞對蒙古草原的濃厚情感。她說,「草原上沒有建設,正是他的建設。」人們逐水草而居,是疼惜土地,藉由不斷地搬遷,給予草原再生機會。

政府覺得草原不值錢,為了煤、釉、稀土,大幅開發,使草原遭到毀壞。席慕蓉則認為,挖礦頂多幾十年,遲早會挖完,但草原本身卻養了當地人民幾千年。

席慕蓉說,文人的力量沒什麼用,無法阻擋開發,但她仍然要說,「唯一的用處就是讓大家知道,(草原)不是心甘情願地被消滅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