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約翰尼斯堡舉行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締約國會議,也在如何為非洲象和犀牛提供最好保護方面出現巨大的分歧。
為期10天的會議較預期提早1天落幕,CITES秘書長史堪隆(John Scanlon)形容這場會議是「為地球最脆弱野生動植物扭轉當前情勢的關鍵」。
超過2500個代表團仔細檢視62個提案,以改革400多個物種的貿易限制。總的來說,51個提案獲得通過,5個遭到駁回,6個被撤銷。
野生動物運動人士普遍樂見這項結果,還說如今必須祭出具體行動,以對付全球盜獵和非法交易激增的問題。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說,各國政府聯手支持這些「艱難的決定」;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說,「保育勝過商業交易」。
●非洲灰鸚鵡
各國政府壓倒性表決通過禁止所有交易。極受歡迎的非洲灰鸚鵡如今在某些國家相當罕見,甚至已經絕種,包括貝南、蒲隆地、肯亞、盧安達、坦尚尼亞和多哥。
●非洲大象
經過激烈辯論後,29個非洲國家提出將所有非洲大象納入CITES保護物種附錄I的提案遭到駁回。
國際交易象牙仍受到禁止,運動人士敦促各國政府全力打擊非法交易,切斷越南和中國大陸的象牙需求。
根據1項新的研究,非洲大象數量過去10年已減少大約11萬1000頭。
●穿山甲
8種產於非洲和亞洲的穿山甲列入CITES保護物種附錄I後,成為禁止商業買賣物種,盼能扭轉牠們瀕臨滅絕的命運。
●犀牛
非洲小國史瓦濟蘭希望獲允販賣犀牛角的爭議性提案,徹底被駁回。
●鯊魚
13種魔鬼魟、長尾鯊和絲鯊被列入CITES保護物種附錄II,意味牠們只能在嚴格的條件下交易。
2013年的研究估計,每年有1億隻鯊魚遭獵殺。(譯者:中央社劉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