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探討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中央社/ 2016.09.20 00:00
「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探討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920 17:49:17)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即日開展,今(20日)舉辦展覽記者會,由國美館蕭宗煌館長主持,客座策展人吳達坤及國美館策展人林曉瑜、徐永旭、侯俊明、陳建北、陳松志、黃奕捷等15位參展藝術家均出席。蕭館長指出國美館承辦的多個雙年展中,「台灣美術雙年展」是唯一聚焦臺灣在地性,以兩年的周期深入探討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脈絡的雙年展。

今年期待藉由「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命題,能喚起各界在全球在地化的演化浪潮中,關注臺灣地理及文化上的本質與特殊性。曾以藝術家身分參加台灣美術雙年展的吳達坤表示,這次的策展概念借用小說的命題與內涵,以小說文本交織疊合展場,呈現一個非典型的藝術雙年展。他認為藝術家們窮極一生投注了他們的關注、知識,凝視臺灣近年的命運,並在世界地圖上為之辯護;希望觀者選擇不同的路徑觀展的同時,也能與作品對話。林曉瑜則強調2016台雙除了在策展方式上試圖揉合真實時間與空間、穿越歷史記憶與感知外,也期望透過展覽呈現藝術家在自身歷史與外在現實的拉扯與思辯,詮釋自己的島嶼與關照當代社會的脈動,並建議觀眾可將本屆台雙展視為理解臺灣近年當代藝術發展所需的一張地圖,參展作品所代表的是島嶼上不同的文化風景面向,藉由展覽發現一直存在卻被忽略的角落,也帶領我們前往不可知的未來。

「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以「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為展覽主題,引自法國當代知名作家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200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島嶼」一詞在本展中既指向臺灣,也投射一個未知的烏托邦。本屆台雙展共邀請30位/組臺灣藝術家參展,共展出137組件作品,參展藝術家涵括不同世代,創作主題亦十分多元。藝術家們透過自我生命經驗與創造力,引領觀者穿越時空,從島嶼的歷史、地域、事件、想像、解殖等多重敘事來追尋,藉此探討近年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與變異,投射於自身創作基礎拋議出來的多重詮釋與可能性。陳松志表示,臺灣四面環海,歷史上受到不同文化的衝擊與影響,造就了台灣獨特的歷史文化。「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提出一個開放性的議題,藝術家們透過創作追尋對於島嶼未來的想望,縱使眼前只剩下一條佈滿荊棘挑戰的路途,他們仍堅持如是,自信、大膽的正向面對,試圖超越過去殖民者、國族主義者強加的意識形態包袱。

本屆台雙展中,徐永旭的大型陶作裝置,彷彿在馴服陶土一般,投入高度的身體勞動不斷重複、試驗,堅持「以身體作為創作器具」的概念,創造融合大自然意象且內蘊藝術家豐厚生命經驗的作品。而陳建北的新作《吾鄉、吾土III:是誰?離島誰是?》,則透過實地考察臺灣離島的軍事設施,探討為捍衛主權所引發的諸多問題。黃奕捷更表示本次參展對於他來說是社會對藝術家、創作以及社群關係的肯定。他與王又平、李佳泓、及廖烜榛所拍攝的半紀錄式電影〈錢江衍派〉,邀請自己的父親演出80年代的異議分子,影片中時空交錯以及半虛構半寫實穿插的敘事,對照出兩個世代對國家主體認同的選擇權轉變。世代間的溝通雖有助於彼此的互相了解,但對於用社會運動改變國家體質的做法,上一代的疏離與這一代的積極參與,似乎都是為了解除主體認同的共同焦慮。

林鴻文運用竹子、牡蠣棚架等,編織出大型的「時光廊道」,觀眾必須刻意緊縮自己的身體以與他人保持距離,像遊走在時空的縫隙,也象徵人類在自然及宇宙之間的微渺,並企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王德瑜的新作〈No. 88〉延續她以透明氣囊裝置製造空間的脈絡,邀請觀眾體驗一種失去平衡且異於步行的行進狀態。藝術家製造的空間包覆著觀眾,看得見氣囊外的世界卻無法穿越,個人身體的感知經驗被放大了,在短暫與外界隔絕的狀態中,似乎也獲得了歡樂與沉靜。陳依純以科幻小說的敘事方式詮釋她的近期創作,看似是對人類末日來臨的預告,實則描述當代社會的自然資源破壞與階級權力鬥爭,使人類一步步走向自取滅亡之路,這種狀況對於需仰賴外援的孤立島嶼而言,毋寧是一則警世預言。

國美館也將在展覽期間推出講座及專家導賞等相關活動。9月24日開幕當日的藝術論壇、9月25日的藝術家座談會,10月8日、10月15日、11月5日的藝術講堂,均將針對雙年展的本質與內涵作更深入的探討與演繹,希望本屆臺灣雙年展的嘗試,能提供觀眾有別以往的展覽互動體驗,並創造各種交流討論的空間。詳細活動訊息及報名可參考國美館官網: https://www.ntmofa.gov.tw。此外,參展藝術家張碩尹預計在10月1日、10月2日辦理「盲打誤撞」活動表演,邀請民眾參與觀念創作,歡迎透過「盲打誤撞」臉書活動頁報名。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00728.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