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專欄/淺談蔡英文對中國的態度與未來發展(上)

蕃論戰/KSH/專欄 2016.09.13 00:00
最近有幾件事件,讓臺灣的主權問題,又開始被熱烈的討論。如亞洲盃U18青棒錦標賽,有球迷舉「臺灣就是臺灣」的白布條被工作人員搶走,民眾因而向林佳龍抗議,難道臺灣的主權不能在比賽中有所展現?或是臺灣仍處於白色恐怖時期?林佳龍認為最應珍惜的民主價值即為言論自由。猶記得陳雲林數年前來臺時,官員更是主動收起國旗。另外就是主張港獨的青年羅冠聰、朱凱迪參選立法會選舉當選,不僅被批評是雨傘運動的流氓議員,朱凱迪更在選舉前後面對暴力威脅,危及他的性命及家人安全,現時「有家歸不得」,要搬到其他地方暫住。青年領袖黃之鋒表示:「因為朱凱迪不要命了,大家都被他感動。」種種的社會現象,亦不禁令人不斷疑惑:臺灣已經換新政府了嗎?倘若連基本的主權皆無法承認,蔡英文的低民調,其實即是她施政「低能力」的「成果」。與臺灣有雷同遭遇的香港青年,尚能夠勇於接受強權挑戰,蔡英文能否成為一位有「不要命」勇氣的領袖?而蔡英文對臺灣與中國關係的表述,則是民眾是否與蔡英文站在同一陣線、重拾信心的要素。 蔡英文在就職典禮時提出:「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蔡英文指出要依據現行規定和有關條例處理兩岸關係事務,在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她對於92共識的看法,顯得模糊,亦是至今仍有機會被中國見縫插針的原因,但蔡英文對中國釋放了一定的善意,尤其她表示要依據現行規定和有關條例處理兩岸關係事務。然這些規定條例中,蔡英文或許已默認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此一原則,大為觸犯臺獨支持者的禁忌。當然,蔡英文後續的「行動」更重於言論。 未來中國與臺灣將進入更加複雜、深刻的新階段。蔡英文可能企圖用「共同認知和諒解」取代92共識,畢竟臺灣社會仍有許多人會質疑:若承認92共識,絕對無法如香港1997回歸前的期待:「馬照跑,舞照跳。 」 平心而論,中國民眾極為關注蔡英文的當選,更甚於馬英九,但是與以往任何一次臺灣選舉不同的是,基於贊同「統一」的理念,中國民眾幾乎是一面倒的支持國民黨,不是因為國民黨有多友善,而是中國覺得國民黨的執政理念至少還保留了對中國、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儘管他們已經很多年鮮少談「統一」這兩個字了,但相較於民進黨,中國民眾明顯的僅能支持國民黨。然而,2016年中國民意大幅逆轉,竟然與臺灣民意高度「契合」,此情形折射出的深層次心理因素,可作為注意,是那些因素促成了中國「支持」蔡英文?中國民眾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支持與贊同民進黨和蔡英文,而是對中國近十年對臺政策的集體反抗表現。中國近年來,採取爭取臺灣「統一」民意的政策,以實現所謂對臺的「讓利」,因此中國民眾期盼中國與臺灣統一,那怕僅是方向上與形式上的回歸。但臺灣民意已日漸「化統漸獨」,尤其是國臺辦,頻頻錯誤的揣摩臺灣民意的變化,已連帶引發臺灣的反感。 朱立倫選新北市長的「慘贏」、總統的「慘敗」,證實了國民黨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1949前的內戰兵敗如山倒,充分說明了當年國民黨有多麼無能和不得人心。如今在臺灣,更怯於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節節敗退,連中國民眾都已徹底看清了國民黨從本質上是一個靠不住的、完全是一己為私的一盤散沙與機會主義政黨,這和1949年以前沒什麼區別。特別是讓之前一部分因為對現狀不滿、對共產黨不滿而導致對國民黨產生幻想和莫名好感的中國民眾而言,真是醍醐灌頂,對蔡英文的當選,自是有所預料。 因此蔡英文必須同時掌握臺灣與中國的民心,未來發展,取決於那個國家的國際化志向與高遠的耐力。臺灣要有瞻前顧後的國際視野,堅持民主自治。在當下與中國應是坦誠應對,相互尊重。 客觀上而論,臺灣已民主化,雙邊政府都是任期制,國際環境格局又有制衡牽制。失去和平,不論整體或個體都得不償失,和平發展與全球化發展是主軸。 只不過,中國長期的心態仍維持「我主要你次要」,臺灣則是主張對等。如此談兩國的關係,都還是以傳統的政治手法和態度,也難以產生結果。民生、民族、民權不可以相互取代,只能相互促進。否則經濟貿易再佳,難免易被政客利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