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今在政府把南向政策叫得大聲價響,對次東協發展的失敗應該有所研究。不論歷史背景有著美英等國先進國家殖民的基礎,或者礦產、物產及雄心壯志的領導者,甚至貴族與平民,地主與農民的對立等社會背景,經過了一個世紀,曾經可能一起發展的東北亞和東南亞經濟發展,的確有天差地遠的差別。
於是歷經歲月或者天意的因素,東南亞是目前仍有經發展開的潛力地區,日韓中甚至美國總統都一一走訪過,原因無他,因為東南亞是現在經濟及區域政治的位置,成為各方要爭取的對象,日韓中早已南向,而我們則開始展開了新南向。
東南亞國家事實上除了越南等長期仍陷於政治意識控制外,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泰國都非常想要在經濟一拚,但最後功虧一簣,經濟發展在上個世紀輸了同時發展的東北亞。這些都是有很多的學術研究可以分析,但主要有幾個重要原因。
首先,東北亞的土地不均問題,在美國等強烈殖民地政策下,一一完成土地改革。例如台灣蔣介石政權在台灣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是美國強大壓力下完成了,雖然它犧牲了很多地主的利益,但翻轉台灣社會的階級,造成當年工業發展等潛在因素之一,美國對日韓亦然。
不過,美國對於菲律賓,泰國等似乎鞭長莫及,你可以看到在南向這些國家泰國也好,菲國也好,階級都沒有辦法打破,不只造成社會無法翻身的後果,更造成現在政治的紛擾,泰國紅黃衫軍正是階級問題,菲律賓在杜特蒂之前,艾奎諾的家族長久擁有菲律賓的統治權。
而東南亞國家中,馬來西亞的馬哈迪是比較特別的,他因緣際會成為平民首相,他當時也大推東向政策,就是要跟他同時期東北亞學習如何工業化,他多次造訪韓國,羨慕韓國當時的總統朴正熙努力把浦項建立成為工業之城,雖然當時馬來西亞和韓國國民所得都是二千美元左右,但馬哈迪認為韓國工業化成功勢必把韓國帶向經濟發展之路,馬哈迪沒有說錯對於韓國的預測,但對自己國家的前途,他卻因為犯了幾項錯誤,讓廿一世紀的韓國和馬來西亞經濟發展上有如此差異。
是什麼原因讓馬來西亞輸給了韓國?當然韓國曾一度面臨破產危機,經過金大中等總統的努力才共同營造了今日的韓國,但若拿當日來比,馬哈迪還輸給了朴正煕。為何?
馬哈迪一樣利用國家資本,創立一個國營公司經營水泥、鋼鐵、石油等發展工業化出入口業,為何馬哈迪輸了呢?馬哈迪輸了,可能可以視為單純的歷史,已經過去了,但對一向要發展南向政策的蔡英文總統來說,財經歷史家對於馬哈迪失敗的因素是頗值得參考的。
除了出口的規訓即講究效益外,學者認為馬哈迪其他失敗在於包括沒有造成產業可以競爭的局面,讓政府有扶強棄弱的選擇,第三則是把工業和經濟政策和平權措施混為一談,最後則是削弱了公務體系的能力。
馬哈迪的失敗簡言之就是感性,不夠理性,在追求有效的經濟效率又要摻入種族平等的原因,因為馬哈迪可能跟其他貴族出身的領導人不同,他出自馬來西亞非常重視種族融合的巫統,讓他可以體諒底層卻不能理性切割。
例如為了種族平權,派了幾位經驗幾乎等於零的原住民,成為公職人員負責推動工業企業的運作,這自然無法收到既有效益。接著,研究他的學者開玩笑似地說,馬哈迪雖然一直要求閱讀代表全球化著作《無國界的世界》(大前研一)和《世界是平的》(佛里曼),但事實上,日本工業化的成功並不是像大前研一所說的全球化而來,日本工業的保護主義和色彩才是日本工業成功之處,全球化著作最後絕美境界─富國和貧國最終利益是相同的,其實是一個謊言。
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後,經歷了不少事,究竟有沒有把發展經濟跟保護弱勢混為一談?對原住民的道歉是應該,但政府諸事都以性別,族群來考量,就可能與發展經濟的理性背道而馳,而未來台灣加入TPP或者一帶一路,究竟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要讓台灣在全球化成為削弱自己,成為當年的馬來西亞。
在蔡英文百日民調滿意度降低之時,看看失敗的例子,或許比看看成功的例子更有味道些。
【圖片為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來源:維基共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