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病毒肆虐 6歲以下兒童腹瀉增

中央社/ 2016.09.06 00:00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6日電)天氣炎熱,飲食不慎容易引發腸道傳染病。疾管署今天說,近4週0到6歲兒童腹瀉發生率上升幅度顯著,可能感染源是輪狀病毒跟沙門氏菌。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急診腹瀉就診總人次呈緩升趨勢,近4週全國急診腹瀉就診總人次分別為5299、5628、5989、5583,都比去年同期高;急診監測資料顯示,0到6歲兒童近4週急診腹瀉每萬人口發生率分別為6.92、7.93、8.82、8.55,上升幅度顯著。

腸道傳染病主要透過糞口傳播,食用受病人排泄嘔吐物污染的水、食物,或吸入嘔吐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

常見症狀為腹瀉和嘔吐,並可能有頭痛、發燒、腹痛、肌肉酸痛等症狀。大多患者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但對於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體液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需要特別注意。

有多種病毒可引起腸胃炎,包括諾羅病毒(Norovirus)、輪狀病毒(Rotavirus)、腺病毒(Adenovirus)40或41型、沙波病毒(Sapovirus)及星狀病毒(Astrovirus)。

根據疾管署網站,諾羅病毒在國內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也常發生於餐廳、大型郵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輪狀病毒則是引起嬰幼兒及幼童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幾乎每一名5歲以下的兒童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於下午疫情週報時表示,近期門急診腸胃道就診總人次略升,且以0到6歲年齡層最明顯,下週是中秋連續假期,預期腹瀉病患可能還會增加。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則表示,現在諾羅病毒的個案較少,輪狀病毒則好發於6歲以下嬰幼兒,預防方法為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務必勤洗手;澈底清洗水果、蔬菜及澈底煮熟所有食物。吃剩的食物應放溫度適中的冰箱中保存,不需烹煮的食物應儘快吃完。

至於預防沙門氏菌,疾管署表示,民眾聚餐烹調應選擇新鮮食材、注意食材衛生跟保存,避免食用沒有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生熟食應該分開處理,並落實正確洗手。

家中若有腸胃炎患者,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環境(如:馬桶、門把)和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漂白水擦拭(1000ppm);處理患者糞便、嘔吐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用漂白水消毒(5000ppm)後再沖入下水道,並澈底洗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