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中元普渡/ 海內外傳統習俗究竟有哪些?

NOWnews/ 2016.08.17 00:00
記者黃日暉/專題報導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將至,許多民俗祭典也紛紛將在當天進行,關於台灣祭典活動的內容許多人可能不陌生,主要多為源自閩南地區的「普渡」、「放水燈」、「搶孤」習俗,而除了台灣之外,海外華人圈中也存有許多不同的中元祭典,無論形式為何,其用意多不出送厄、祈福,期望透過祭典求得平安、順遂。

一、台灣中元節民俗活動:

(一)搶孤

「搶孤」原是活躍於大陸閩南地區的一種廟會活動,後來傳至台灣後,部分地區演化成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的活動,一種說法是為了娛樂眾家先靈,扮演搶食的餓鬼,另一種說法是搶奪祭品,以嚇退流連忘返的亡魂,而兩項說法同時亦有賑濟貧苦的意涵在其中。

(二)放水燈

「放水燈」又稱放流燈,是一種浮於水面的燈,依水燈所在的水體不同又稱「河燈」、「江燈」、「湖燈」等。水燈源自印度,後來因佛教傳播至東亞,成為一種普遍的祭祀、送厄、祈福儀式,目的是引水中孤魂接受普渡,為祭水幽儀式的一種,常見於醮會、盂蘭勝會...等,又被稱「照冥」。

(三)普渡

「普渡」祭典源於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目蓮救母」,講述佛陀弟子目蓮尊者,在世時因想念過世的母親,曾用神通看到母親因在世時貪念業報,死後在地獄裡受著苦刑,便心生救母之心,在佛陀指示下於七月十五日(農曆)備百味五果共同祭祀、舉行法會,誦經施食,終得解救母親的靈魂。從此以後,佛教徒們都會在這天舉行功德法會,為孤魂餓鬼超渡亡魂,一直流傳到現代,成為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因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催化(移民開墾初死於海難、兵燹、番害、瘟疫者不可勝數),而一般民眾又害怕無人祭祀的鬼魂會危害人命,是故對於「普渡」特別重視。

二、海外華人地區的中元節習俗

(一)香港搶包山

類似於閩南地區的「搶孤」活動,香港、潮州一帶多流行「搶包山」的民俗祭,據說早於18世紀的清朝,長洲島上發生一場大瘟疫,百姓噩耗不斷,傳說玄天上帝下凡指引,瘟疫才得已制止。而居民為了酬謝神明,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其後每年舉行名為「太平清醮」的活動,而活動會場多會設立了3座由平安包積成的包山供民眾搶奪,一直流傳至今,但自從1978年發生包山倒塌意外造成多人受傷後,活動一度被禁止,直至2005年才重獲香港政府批准重辦,惟重辦的搶包山與傳統的搶包山有一些分別。現時搶包山比賽活動在每年飄色巡遊之後(亦即是香港佛誕公眾假期之後)翌日的凌晨12時正舉行。

(二)日本水排燈

與台灣的「放水燈」活動相似,位在日本的中元節慶中,有些地方又有「放水排燈」的習俗,與放水燈意涵相同,但水排燈是以大竹子或木頭為中柱,左右以數條竹子或杉木紮成筏形,分幾十格或幾百格,每格懸掛一燈,施放進河、湖中祭祀亡魂。

(三)星、馬七月歌臺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有與台灣相同的普渡習俗之外,還有一項娛樂鬼魂的特殊表演也相當普遍,即當地閩南後裔稱簡稱為「歌臺」的「七月歌臺」。歌臺秀的表演舞臺多為臨時搭建,表演時間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表演期間往往會配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多排的座椅,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都空置供亡靈到座觀賞。歌臺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