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年紀半百一定會有五十肩?巧用玻尿酸緩解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6.08.16 00:00

年歲邁入50大關就一定會罹患「五十肩」?那可不一定!臨床也常見因車禍或糖尿病而早早罹患五十肩的患者,需長時間忍受肩膀卡卡、疼痛和不斷復發的困擾,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醫師提醒,預防五十肩除了平日要多做終端角度伸展運動活動肩關節之外,適度注射玻尿酸,也能達到改善沾黏和舒緩疼痛的效果。

不一定是50歲!五十肩好發於40至60歲

桃園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嘉麟表示,五十肩正式的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指的是肩關節囊內部發炎產生沾黏,造成角度受限及活動時疼痛。此病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但初次發病多其中在40至60歲,尤其以50歲左右發病為最高峰,因而得名。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不分年齡的前提下,五十肩的盛行率約2%至4%,換算國內2300萬人口,估計約有46至92萬人受此疾病所苦。

五十肩≠肌腱炎 居家自我檢測

五十肩的外觀症狀不明顯,一般人容易與肌腱炎或肌肉痠痛等病症混淆。許嘉麟醫師表示,最簡易的辨別方式是「休息」,肌腱和肌肉的發炎疼痛經休息後可獲得緩解;但五十肩休息時會因關節缺氧,反而加劇疼痛不適,這種情況與在坐飛機時,連續坐4至6小時,膝關節缺乏活動,就會明顯感覺膝蓋疼痛的原理相同。

另外,民眾也可以參考以下3項居家檢測法,若完全符合,罹患五十肩的機率高達9成,建議盡快就醫做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五十肩之居家檢測法】

年齡在40至60歲之間,或曾有外傷。

夜間睡眠常感覺肩膀疼痛,甚至痛到睡不著。

有以下兩個以上的角度受限:(1)手臂無法高舉貼耳;(2)雙手無法在背後比讚(大拇指需碰到肩胛下緣);(3)單手無法摸到對側肩膀。

五十肩發展至增生性滑囊炎期,患者容易喪失肩關節外轉、內轉及外展的功能,難以獨力完成扣內衣的動作。

五十肩病程分3期 症狀表現有差異

一旦確診為五十肩,許嘉麟醫師說明,臨床上依病程進展及症狀,大致可將沾黏性關節囊炎分為「疼痛期」、「增生性滑囊炎期」,以及「成熟期」三期,整個疾病周期從發病至解凍,約在1年至7年不等。

第1期/疼痛期:

又稱為滑囊發炎期,患者在活動肩關節時會感覺疼痛異常,但夜間不活動時也會有三角肌疼痛的情況發生。而為了避免關節活動時產生的疼痛,此時患者會代償性地使用肩部的周邊肌肉增加旋轉度,造成肌肉痠痛。

第2期/增生性滑囊炎期:

又稱為關節囊粘連期,主要表現是疼痛度下降,但關節活動角度因沾黏而減少。此期的患者容易喪失肩關節外轉、內轉及外展的功能,無法將手伸到背後,造成穿褲、扣內衣、清洗上身、往後梳理頭髮等動作皆無法獨自執行,且患者容易為了努力完成動作,長期姿勢不良而導致腰痠背痛。

第3期/成熟期:

又稱為溶解期。此階段猶如冰塊解凍般,病人的疼痛度減輕,肩部活動角度漸進式的好轉,先是一般外轉功能,接著是外展及內轉。但這種症狀改善可能是不完全性的,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約有5成的五十肩患者,7年後還是會感到疼痛及角度受限。

預防五十肩發作 平日多練終端角度伸展動作

如何預防五十肩發作或反覆復發?許嘉麟醫師表示,肩關節曾長期不活動、手術後接受放射線治療、遭受車禍等重大撞擊意外,或是本身有糖尿病、甲狀腺、心血管疾病等病史,都會提高五十肩的風險。特別是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拖垮整體身體機能,合併罹患五十肩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

預防五十肩除了要穩當控制前述危險因子之外,平日多練習「終端角度伸展動作」,例如:拉單槓、做背後上下移動的毛巾操,讓手臂盡量延展,確實擴展肩關節活動角度和範圍,都有助降低關節囊沾黏發炎的風險。需注意的是,一般的甩手動作,關節活動範圍有限,無法達到預防的效果。

解除冰凍肩!玻尿酸是小幫手

至於五十肩的治療,則可參考病症嚴重性。初期可使用口服藥物消炎止痛,配合復健治療將沾黏處拉開;嚴重者,傳統可採行關節鬆動手術或內視鏡手術,去除沾黏;目前則可在超音波的引導下進行「肩關節囊擴張術」。

許嘉麟醫師說明「肩關節囊擴張術」,提到肩關節囊是一密閉組織,型態有如氣球,若以特殊微小針頭將擴張液(生理食鹽水和玻尿酸)直接注入沾黏的肩關節囊,一劑就能緩慢且溫和地將沾黏處撐開,改善沾黏的情況,進而舒緩五十肩的不適。此方法不需麻醉,在門診即可完成,執行完後可接著上班,是為五十肩治療的新選擇,特別是對已有夜間睡眠障礙,以及角度受限影響日常生活的頑固型五十肩患者,具有改善效果。

另外,肩關節少動者也是五十肩的高危險族群,這群人常合併肌腱破洞、鈣化、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能使用注射型玻尿酸,以填補肌腱撕裂傷、潤滑鈣化及改善退化肩關節炎,與「肩關節囊擴張術」合併執行,雙管齊下,治療效果更佳。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3379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