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0到1歲是教養關鍵!這樣做助孩子心理發展健全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野人文化 2016.08.11 00:00

新生兒有心理活動嗎?答案是肯定的。科學證明,嬰幼兒時期是心理現象的發生期。但是,大多數人却忽視了新生兒的心理活動,認為新生兒的主要任務是生長發育,等他會說話、會走路之後,再來對他的心理進行教育。對於這樣的誤解,心理專家們大聲疾呼:「心理教育要從孩子出生那一天開始!」

蒙特梭利認為,人們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認識到兒童有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心理研究表明,嬰兒的情緒發展很早就已經表現出來,最初的情緒表現與嬰兒的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有關,孩子餵完奶後,心情會很愉快;肚子餓了,會煩躁或者哭鬧。

6個月大左右,嬰兒開始依戀與他最接近的人。這種依戀表現為:當他最親近的人在身邊時,他就會心情愉快、舒適,比如他看到媽媽的臉,會伸手去撫摸;當他親近的人要離開時,他會緊張哭鬧,感到不安。由此可見,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人類就已經具備了心理活動,他已經能運用他的感官對光、聲音等有所反應。雖然還不夠明顯、不夠完善,但這種心理活動會潛移默化。

爸媽沒意識到嬰幼兒具有心理活動,在言行之中無所顧及,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一個3個月大的孩子躺在床上,他的父母在床前大聲吵架,這時,孩子大哭起來。吵架的夫妻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即使當著他的面吵架也沒有關係,殊不知,孩子的哭泣就是一種抗議。雖然他不明白爸媽為什麼吵架、吵的內容是什麼,但他却感到焦慮不安,並從中學會了憎恨和仇視。

蒙特梭利說:「兒童個性發展的關鍵在於他自己,如果他的發展有一個過程及必須服從的規律,那肯定存在著一種神祕的力量。」她認為,子孫後代痛苦的根源就是因為成人對這股神祕力量進行了不合時宜的阻礙。為了促進孩子的智慧發展,家長不應該盲目地干預,而是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孩子進行誘導。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蒙特梭利認為,對待新生兒,不應該僅僅使新生兒避免受到傷害,還應該採取措施使他的心理能順利適應周圍的世界。

例如,富裕的父母不應追求華麗的搖籃,或者是裝飾考究的花邊。對寶寶來說,奢侈的環境並不是最好的,他最需要的是一個聽不到街道的嘈雜聲、平靜且安寧、光亮和熱度能夠控制和調節的環境。過度的奢侈是成人的需要,並非孩子的需要。

父母的陪伴和關注,是孩子心理發展最棒的養分

―為孩子創造充滿刺激的環境,多和孩子說話,多關注他的願望

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之後,在日常生活中,新生兒父母應該做些什麼促進孩子智慧的發展呢?根據蒙特梭利的觀點,相關人士開發了幾種孩子在0∼1歲時有助於心理健康發展的親子互動建議,供新生兒父母參考:

‧1 ∼3個月時,爸媽應盡可能親自照料孩子

孩子滿月後,爸媽可以挑選幾個適合訓練視覺能力的玩具,如色彩鮮豔的氣球、大型吹塑玩具,或者是適合訓練聽覺能力的玩具,如搖鈴等,在寶寶睡醒時逗他玩,跟他說話,以此來促使其感知覺、情緒、記憶和動作的良好發展。

‧3 ∼6個月時,每天都要花一點時間抱抱孩子

爸媽可以跟寶寶說說話,或者用色彩鮮豔的發聲玩具逗引他或做一些簡單的遊戲,或者抱著寶寶到戶外曬曬太陽,這都可以促進其大腦功能的健康發育。

‧6 ∼9個月時,可以讓孩子經常做些爬行活動

爸媽可以用玩具逗引寶寶朝著一定的目標爬去,對他在這些活動中表現的努力,應加以讚揚和鼓勵,這樣會激發孩子的積極性,使他產生愉快的情緒,並增強寶寶在活動中的主觀努力和自

信心。

‧10∼12個月時,對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訓練

爸媽可以用新玩具與寶寶一起玩耍,讓孩子運用手、眼配合做些簡單的動作,或者教他練習普通的句子,並重複他自己發過的音,來增強記憶。

以上活動都可以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雖然不滿1歲的孩子不會說話,不能和成人進行語言交流,但蒙特梭利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表現出接近世界和周圍人們的強烈願望;他的微笑、啼哭和呼喊,都是他在訴說自己的求知欲和成為社會人的願望。

成人要給孩子創造充滿刺激的環境,多和孩子說話,多關注他的願望,善於揣摩孩子的心思,對他的任何表示,都應報以及時而積極的反應。

本文出自野人文化《蒙特梭利精華全解讀》

本文出自野人文化《蒙特梭利精華全解讀》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7/40566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