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糖尿病治得好嗎?醫師這樣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小黃醫師的隨手筆記 2016.08.04 00:00

糖尿病,有人稱之為文明病。據估計,目前台灣已經有超過200萬的糖尿病人口,對於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衝擊。但是關於糖尿病,有很多不正確的知識在民間流傳。透過新推出的「糖尿病大哉問」這個系列,解決大家的疑問。

許多患者在確診糖尿病時,常常有疑問,糖尿病是治不好的,一定要終身吃藥。真的是如此嗎?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先了解糖尿病的成因。

截至目前的研究發現,糖尿病當中,最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疾病,由基因遺傳,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各種因素互相影響,導致身體的胰島素無法控制血糖,最終導致血糖升高,而變成糖尿病。

許多的研究指出,父母有糖尿病,子女有糖尿病的機率會增加。而同卵雙胞胎(基因一樣)在不同環境下生長,一個有糖尿病,另一個罹患糖尿病的機會也會大幅上升。更進一步的研究也發現,特定的基因變異,會導致糖尿病發生率變高。用一般民眾的說法,就是有糖尿病的體質,或是體質比較不好。

但是,有糖尿病的體質,就一定會發生糖尿病嗎?其實也未必。在臨床上就經常觀察到,兄弟姐妹中,較肥胖,不常運動,高糖飲食等等,有較多的不健康因素存在的人,發病時間較早。曾有病人跟我說,他的兄弟大概都50多歲就罹患糖尿病,而他到將近70歲才罹患糖尿病。由此可見,生活習慣的差異,對於糖尿病的影響也很大。

基因,環境,生活習慣,對於糖尿病的影響,主要是作用在胰島素的功能上。胰島素是身體下降血糖的重要荷爾蒙。透過胰島素的分泌,會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帶進肌肉,脂肪等組織內儲存並運作。而上述的基因,環境,生活習慣等,會讓胰島素的分泌,或是在細胞上被帶進去到細胞內的效率,或是後續的胰島素作用的效果變差。

基因,環境,和生活習慣等,會透過長期的影響讓胰島素功能逐步下降。但是有些急速的因素,會讓胰島素功能快速惡化。有些藥物(如類固醇,含糖點滴)或是嚴重的感染,會讓身體血糖急速上升,而急速上升的血糖,會讓胰島細胞產生糖中毒現象而無法分泌胰島素。而這種急性因素,有時候在移除這些影響的因素後,胰島素的功能是會再恢復的。

目前的研究發現,在診斷糖尿病時,胰島素的功能大約剩下35-50%左右。而這些胰島素的功能減退,有可能是長期的胰島素功能衰退(圖1)或是長期的胰島素功能衰退,加上急性的因素,導致胰島素的功能無法應付身體需求(圖2)

圖1:胰島素功能長期慢性衰退。

圖2:胰島素功能長期慢性衰退加急性因素。

也因此,如果是圖2的狀況,我們可以透過改善急性的因素(治療感染,快速改善血糖,治療糖中毒)的方式,讓胰島素的功能暫時恢復到身體可以處理血糖程度(圖3)。但是如果日後再發生急性因素,或是隨著時間,胰島素功能又慢慢衰退到身體無法處理血糖時,糖尿病仍然會再發生(圖4)。

圖3:胰島素功能改善急性因素後又改善。

圖4:胰島素功能再度逐步衰退。

但如果是圖1的狀況,可想見胰島素的功能只會逐步惡化,沒有辦法變好。但是積極的治療(藥物,生活習慣改變等),可以讓胰島素的功能惡化速度緩(圖5),但若是不好好照顧,則很容易走向藥物治療無效,只剩胰島素可治療的程度(圖6)。

圖5:胰島素功能的衰退因生活習慣改變而減緩。

圖6:胰島素功能未好好控制,而快速衰退至需要胰島素治療的程度。

但可惜的是,至今我們沒有好的工具可以測量病患的胰島素功能剩多少,也無法分析病患的胰島素功能變差的比例,多少是急性因素造成,多少是慢性因素造成。我們只能靠著治療患者,看他的反應如何,才知道病患是屬於哪種狀況。

基於上述原因,當病人問我糖尿病能不能治好時,其實這問題我沒有辦法回答。因為我們不知道「治好」的定義是什麼,是指只需生活習慣改變不用藥物就能讓糖尿病治療達標?或是指胰島素功能恢復到和正常人一樣?沒有辦法訂出「治好」的定義,自然我沒有辦法告訴你糖尿病能不能治好。

然而,不管糖尿病能不能治好,在剛罹患糖尿病時,用各種積極的治療將病患血糖控制好,比起一開始不治療,等狀況惡化時再好好治療,在十年十五年之後,前者的方式對病患的身體狀況要好很多。而這又是另一篇文章了。

本文出自:小黃醫師的隨手筆記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0/40437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