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每年大約有3個颱風經過或登陸台灣,但由於颱風強度受到各種氣象、海象的影響,時大時小,較難預測,也讓各縣市政府放「颱風假」失準,慘遭批評。
台大海洋研究所去年啟動「觀天測海、面戰颱風」行動,發展海氣象觀測浮標系統,今年則是施放第二代新研發的浮標,不僅具有更省電的裝置,在海上「存活」可達1年半,且超耐強風,成功挺過尼伯特17級強風的摧殘。今年下水不到1周,就碰巧遇到尼伯特來襲,浮標成功觀測到海面下150公尺垂直溫度,竟然在颱風通過後突然下降,颱風有如一個巨大的吸塵器把熱源吸走。
台大海洋研究所張明輝助理教授指出,目前颱風的強度預報仍是各界較為頭痛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颱風會隨著行經海水溫度的高低而變強、變弱,透過浮標偵測到的資訊,就可以將最新資料傳送到陸地,提供中央氣象局對於颱風強度的預報參考。張明輝說:『(原音)颱風的預報,路徑是屬於比較能接受的,包括氣象局的預報或是參考國外的,但是颱風的強度預報,到目前為止還是有很大的困難性,主要是因為沒有水下的資料,我們就是說浮標的資料,最大特點就是有水下的資料,對颱風強度的預報一樣有幫助。』
台大海研所也期盼,藉由新一代的浮標,建立西北太平洋浮標的觀測網,以助台灣參與國際災防事務,像是加入全球災防觀測體系、進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