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960 大谷翔平 颱風

頸肩僵硬痠痛?當心用眼過度是凶手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大塊文化 2016.08.03 00:00

頸肩僵硬痠痛是一常見的不舒服症狀,有些流行病學的調查指出,高達八成以上的人,有頸肩僵硬痠痛不舒服的問題。而在復健科的門診中,這類的患者約佔門診病患的四成,而以女性、高收入、住在都會地區的人們,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頸肩僵硬痠痛的不舒服。

頸肩的僵硬痠痛 可能引起交感神經症狀的後繼副作用

基本上,頸肩僵硬痠痛的不舒服,不是一個嚴重的疾病健康問題,但當這個不舒服症狀,持續不改善,潛伏在背後的原因,可能引起交感神經症狀的後繼副作用時,那就是一個問題;而且是影響生活品質甚劇的嚴重的健康問題。從此接繼衍生的種種不舒服症狀、不僅難有確切的診斷,當然就會沒有療效。

病人在焦慮下煎熬度日,長期周遊各醫院的各科診間進進出出,總有看不完的醫生、吃不完的藥,終日浮沉在莫名病痛中猜疑、讓身心俱疲。

2004年,西北大學的科學家Apkarian及其研究團隊發現:

慢性的身體疼痛一年,與大腦灰質容量萎縮有高度相關,而且萎縮的腦容量,將高達所有腦容量的11%,這樣的量相當於正常老化的10-20年 ,大腦所萎縮的容量,這真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也提醒我們要正視這些慢性、持續性的不舒服,別當「習以為常的老毛病」等閒視之。

人類的頭佔全身體重的十分之一,因此一位體重接近六十公斤的女性,她的頭將近六公斤,而這麼重的頭掛在那裡,就僅靠著總共七塊骨頭組合而成的頸椎來和身體做連結。

人類的身體有一套包含著交感、副交感神經的自律神經系統,這個系統隨時隨地收集來自於人體所處環境的溫度、亮度、工作性質、背景聲音等大量的訊息,輸入大腦中做分析,並立即發出命令,人體真是一座無與倫比且勤勞精密的運算工廠,我們在站立或坐著時,眼睛、頭,因應工作、娛樂所需不停的轉動,又再一次牽動這套自律神經系統,一再發出命令去調節頸椎及連接頭及身體相關的肌肉,只要是醒著,這種調節頸椎角度、各條頸部肌肉收縮或放鬆的訊息,就不斷的持續。

也因為負擔著這麼重的頭,且隨時需調節角度的頸椎,成為與腰椎並列為最容易椎間盤軟骨退化的關節,當一個原本僅是因為頭很重,頸肩肌肉因為長期調節收縮而疲乏之僵硬痠痛症狀,開始擴及椎間盤時,宣告著你正式罹患了頸椎病。

醫學上的頸椎病是因頸椎過度勞累使用引起、年齡老化或受傷而發生退行性病變,引起經常是4-5,5-6頸椎段,向後方突出的椎間盤,鉤椎關節或椎體骨刺,以及椎體半脫位,或上關節突滑脫,都可能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使椎動脈痙攣,管腔狹窄,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如慢性或晨起頭痛,眩暈和視覺障礙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而由於供應腦部血液循環不足,所產生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更惡化了慢性疼痛會令腦容量萎縮的病況,而且椎動脈供應到腦血液的椎基底動脈,是負責供應腦幹、小腦、丘腦、枕葉等重要構造之血流。

這些構造與人體自律神經系統如呼吸,心率等,及意識、協調、平衡、視力都有關係,所以當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常起自頸部,迅速擴展至耳後及枕頂部,或向眼眶區和鼻根部發射的症狀,也常合併有噁心、嘔吐、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

過度使用眼睛,是頸肩僵硬痠痛的凶手之一

因為受傷、缺乏運動、過度使用等原因,所造成頸肩自律神經功能紊亂、僵硬、痠痛,在中醫的診斷上,歸屬於「不內外因」。因為隨著科技進步,電視、電腦、手機越來越高畫素的螢幕、各種強光刺眼的廣告看板、車燈等越發普及。乾眼症的發生率大幅攀升。特別與使用電腦、手機時注意力集中,眨眼減少有極大之關聯。

研究顯示:乾眼症與併發肩頸痠痛,有高度相關,除了集中注意力,眼睛緊盯著螢幕外,同時大量、快速的記憶、思考、應對等腦力活動,加上不自覺的聳肩,更使得頸部處在相同姿勢而疲乏,頸部的肌肉更因為快速的打字、聚精會神而緊繃。

一旦頸椎退行性病變,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就接續發生,結果造成不舒服症狀,與頸椎過度勞累使用、年齡老化或受傷而發生退行性病變一樣。

只不過頸椎過度勞累使用、年齡老化,或受傷而引起的慢性或晨起頭痛,眩暈,並造成眼瞼痙攣、結膜充血、角膜感覺退化以致形成潰瘍、淚腺分泌障礙、眼痛、突眼、青光眼、視力模糊、視力減退、眼前閃光、暫時性視野缺損,及注視性暗影等視覺障礙系列症狀。這樣的病人還常合併發生噁心、嘔吐、出汗等自律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

運用局部頸椎牽拉或肩頸肌肉鬆弛等復健治療,雖然無法延續療效很久,也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因用眼過度、乾眼症造成的肩頸僵硬痠痛及椎動脈症狀,並無法透過局部頸椎牽拉或肩頸肌肉的鬆弛等復健治療,得到長足的改善或進步,因此這些病患就成為中醫門診中常見的就診族群──西醫沒轍了,換找中醫來賭賭看。

本文出自大塊文化《中西醫併治遠離身心症:經絡與自律神經的協奏共舞》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8/40443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