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特斯拉股價 台股 鄭雨盛

專欄/觀光業一定要靠中國客?(上)

蕃論戰/KSH/專欄 2016.08.01 00:00
半年來中國客日益縮減,甚至有業者揚言要賣遊覽車度日,並「提醒」蔡英文:「觀光業的倒閉潮、無薪假、裁員等問題,會陸續發生。」洪秀柱更直指到日月潭的路上交通順暢,是由於中國客減少,表示蔡英文執政無能才如此。這些「建言」,貌似蔡英文有「全權」主導觀光業興衰的「本事」,然而馬英九八年足以證明:中國客為臺灣帶來的經濟效益,充其量是不痛不癢。因為馬英九過於著眼於中國客市場,導致忽略開發其他國觀光客。就連某些臺灣民眾,基於不想見到如蝗蟲過境的中國客,已是避免到熱門景點旅遊消費。倒是多年來中國旅行團積欠臺灣旅行社的費用不計其數,「十人合吃一盤菜」僅為司空見慣罷了。用「賠了夫人又折兵」,最足以貼切形容臺灣觀光業所遇到的這些處境。「胳臂往外彎」的下場,弊大於利。對於中國客,作適當的「可割可棄」,才能徹底有「利大於弊」(新臺幣)。 早期有句諺語:「臺灣錢淹腳目」,讓「中資一條龍」出現。但在沒有中國客的時期,旅行業者是如何度過的?不也是仰賴臺灣民眾捧場,以及一些具高素質的歐美日韓客,共同支撐臺灣市場,故何須一味的對中國客有所迷思?中資一條龍,往往是「臺皮中骨」,許多是中資過來臺灣蓋飯店、買遊覽車,或是替中國向蔡英文施壓,殊不知觀光市場的經營,通常是敗於「自己人」。日前有新聞報導:日本的香蕉市場,從臺灣No.1,到現在成了菲律賓……等國群雄並起「超越臺灣」,即已非常清楚的呈現:貿易商、農會、農民、農委會未能團結,繼續內耗、疏於開發、繼續早年仿冒王國「美名」的後果。旅遊業更是狀況外,不思推出精緻深度行程,吸引其他高水準觀光客,如日本已經在開發賽馬、正宗卡拉ok、無障礙景點旅館套裝行程,臺灣旅行業者卻將重心置於低價shopping團,然後又藐視印尼……等東協國家的人口與消費能力,讓臺灣的旅遊口碑每況愈下。景氣固然無法在一時之間作充分改善,然捫心自問:中國旅遊團的費用全部繳清了嗎?此是在處理國民黨不當黨產之餘,亦需要積極追討的部分—不當欠款。 據悉臺北市農安街有家知名麵店「專營」中國客生意,湧進大批客人,讓附近的火鍋店關門大吉,該麵店租下火鍋店並重新裝潢擴店,以應付川流不息的中客團,卻因此壓縮了其餘「臺灣老闆」的作生意空間,「臺灣客」也因此減少飲食選擇。如今中客減少,有國內觀光業者醞釀走上街頭。怪也!未能賺中客的錢怪政府,以此邏輯,如前述結束營業的火鍋店老闆這些失業人口,又該如何自保?事實上,中國市場即是受到公會、全聯會的負面影響,觀光業者應該去向習近平抗議才是!中國常以他們的民眾出國當作籌碼,對臺灣得寸進尺,蔡英文時時有面臨威脅的可能,旅遊業者難道甘願當中國欺凌臺灣的馬前卒嗎?以商逼政,在乎做中國客的生意,實則中國客來臺大都也是去一條龍中國業者所開的店,對一般的店家或者做歐亞日生意的旅行業者,根本就缺乏實質「收入」。那有觀光只專門做「某一國」生意的道理?那有開店只賺「某一國」客人的錢?因而需仰人鼻息、靠他人施捨的心態,不值得政府扶持!情願「專注」於中國此類人治的國家,靠著中國賞飯吃,現在又反而過來壓迫自己人?怎麼不去思索如何加強自己的觀光競爭力? 部分臺灣與中國民眾對「服務」這兩個字,充滿了濃厚的大中國思想,「有錢是大爺」的觀念會是服務業包括觀光業最大的成長阻礙。我們有不錯的服務業,卻有一小部分不入流的消費者,這樣無知的觀念已經成為了國恥。在醫院裡咆哮暴怒的求診病患、對超商店員的無理要求、在餐廳囂張的怒斥服務人員,以及雪上加霜大肆破壞臺灣環境的中客,而店家似乎忘了擁有可以拒絕服務的權利。以和為貴不斷容忍的態度,縱容了低涵養的消費者,培養了更多糟糕的「奧客」心態,有損臺灣觀光水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