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大溪社頭百年特展 展現大溪百年文化傳統

台灣好新聞/記者黃駿騏/桃園報導 2016.07.31 00:00
桃園市長鄭文燦30日下午前往大溪國小,出席「2016大溪文藝季—大溪社頭百年特展致謝儀式」,鄭市長表示,每年農曆6月24日是關聖帝君聖誕,大溪地區都會舉行包括社頭、神將及藝陣遶境慶祝,因此市府舉辦「大溪文藝季」,配合遶境活動,讓大家用「文化廟會」方式,充分展現大溪的百年文化傳統特色;市議員楊朝偉、李柏坊、桃園市副市長游建華、大溪區長黃睿松均出席儀式。

鄭市長說,大溪是台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發展出很多台灣特有的文化。今年大溪文藝季除舉辦社頭文化展,還增加「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推廣交流論壇」,邀請香港學者專家蒞臨演講,帶來香港廟會文化傳統「大坑舞火龍活動」,相當精彩。而大溪社頭遶境的百年傳統,是桃園的文化資產,市府正著手進行文字調查、影像紀錄等文資保存工作,希望將這項地方百年特色加以保留。

普濟堂所供奉的關公,又稱為關聖帝君、武財神、恩主公、伽藍菩薩,或與孚佑帝君和司命真君三者合稱為「三聖恩主」,名稱雖然眾多,但唯一不變的是共同的虔誠信仰。而關公信仰起源很早,早期大溪開採煤礦,有許多碼頭,河岸邊有非常繁忙的商業,包括和平老街、中山老街等,都是當年極為興盛的交易市集。而大溪遶境活動可追溯到日治大正4年,但當時並未盛行,直至日治大正6年(西元1917年),當時第一個社團「同人社」為感念關聖帝君指引,得以順利在金瓜石採挖金礦,回到大溪後酬謝神恩,後來陸續有30多個社頭加入,形成百年傳統。因此,關聖帝君的信仰圈,從河東到河西,擴展到慈湖頭寮、內柵山城等,甚至復興區也納入其中,隨著遶境活動逐漸擴大。

鄭文燦也說,傳自大陸的北管音樂,在台灣當時相當盛行,多用於婚喪喜慶時演奏,因此大溪北管社團遶境時,也會有其他地區來協助。另外,大溪的神將稱為「大仙尪仔」,相較於其他地方以七爺八爺為主,大溪將三國時代的人物做成神將,背後充滿許多故事,今年參與遶境的神將多達百尊,形成大溪的獨特特色。

大溪也以木藝聞名,包括木器、木具及家具等,具有相當悠久的工藝傳統。以往民間祭祖使用的神桌多產自大溪,造就許多傑出木藝師傅的誕生,相當不容易。

鄭市長也指出,大溪遶境活動歷來均由民間自主舉行,近年來才以「大溪文藝季」的型態,形成所謂「文化廟會」,讓各地區團體都能到此交流,希望振興社頭文化。此外,市府正規劃設置「社頭文化館」,讓社頭文化的資料、影像、文物等有個固定的保存及展覽場所,透過這些史料,可讓人瞭解台灣社會的傳統特色,其中一項就是俗諺所稱的「輸人不輸陣」,陣頭代表著社頭秉持團隊精神、全力以赴、一起打拼的精神。

過去關聖帝君遶境,常有外地陣頭熱情參與,但場面略顯混亂,甚至發生零星衝突,對此,市府輔導活動回歸文化層面,除以大溪本地陣頭為主,禁止外縣市進入及減少燃放鞭炮,既減少環境汙染也維護社區安寧,提升文化品質。

「大溪文藝季」,配合遶境活動,讓大家用「文化廟會」方式,充分展現大溪的百年文化傳統特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