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發展社會企業 台灣仍有漫長的路

中央廣播電台/劉品希 2016.07.27 00:00
在全球化風潮下,以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社會企業正在萌芽。台灣在發展社會企業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商業化與永續經營間的拉扯,也挑戰企業與民眾的既有觀念,台灣要成為成熟的社會企業國家,以社會企業解決社會與經濟問題,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全球風潮 社會企業在台萌芽

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台灣紛紛冒出,究竟什麼是社會企業?廣義、簡單的說,社會企業指的是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這個組織以營利公司的型態存在,但主要的目的並非將利潤極大化,而是將盈餘解決貧窮、教育、醫療、環境等社會問題,同時具備獲利能力與永續經營的能力。

最知名、也被認為是社會企業的先驅非孟加拉的窮人銀行莫屬。穆罕默德·尤納斯(Muhammad Yunus)於1976年在孟加拉創辦「鄉村銀行」,提供微額貸款給當地窮人,協助窮人創業以改善生活水準,這也讓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社會企業發展至今,關注的範圍已經從原本的微型信貸,擴展到更多社會議題,例如教育機會、健康、居住、水資源、氣候變遷、醫療等。現在,全世界各地有很多社會創業家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在改善社會,這股風潮也開始在台灣萌芽。

◎顛覆農村價值 既護土地也賺錢

從都市回到南投務農的簡家旗就是台灣社會企業的代表之一。有感於台灣的農村價值不斷被吞噬,簡家旗與廖誌汶等人創辦「幸福果食」,以不同的角度推廣台灣的農村、農產,並以另類方式協助農民開發具市場性的農業產品。

「幸福果食」最特別的活動便是在稻田裡、魚塭旁、海灘上、茶園中、果樹下擺上餐桌、舉辦餐會,呈現出當地食材和主廚精心構思的創意料理食譜,藉由多樣的創意餐會,顛覆台灣傳統的農村價值。

除了用好玩的方式,創造民眾親近土地的機會,簡家旗也主張用「價格定義價值」,透過商業模式,讓生活美感自然而然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強調,價格訂的太高會導致只有少數人能接觸;價格訂的太低,也會使回鄉的年輕人無法賴以生存,因此,商業模式必須普遍化。他說:『(原音)而且另外一個商業模式是為了要讓像我們這群人回鄉可以好好過生活的訂價,因為你訂太低,一般在農村沒有那麼多工作機會,你是很難生存的,所以我們訂高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把那個價值感讓一般民眾可以感受到。整個生態系,不只我們創業家要去建立,你甚至要教育消費者,讓他可以意會到原來社會企業創業的價值是這麼高。』

◎改善原民生活 實現有機部落

另一個成功的社會企業是原住民有機產業推廣。因為深刻體會到光靠研習或教育不足以改善部落失業及文化傳承的問題,鄭穆熙神父等人結合台灣各地的原住民,在2006年共同成立「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輔導發展原住民部落的有機產業,包括蔬菜、茶葉、咖啡、竹筍、雞蛋、雞肉等。經過兩年的推廣,計畫逐漸展現成效,隨著加入的農友越來越多,專責的產銷整合也越來越迫切,因此在2008年成立了「光原社會企業」,希望透過更有系統的組織,讓有機部落的理想能夠實現,也對文化保存及生態保育維護盡一份心力。

光原社會企業和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一起協助農友教育訓練及生產規劃,保證價格並完全收購其農產品,同時提供農友資材和小額資金的協助。

民進黨立委余宛如表示,在台灣,雖然2014年被訂為「社企元年」,但許多社會企業仍處於萌芽階段,她希望政府與整個社會一起思考社會企業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她說:『(原音)社會企業現在變成全球各地政府積極在研究的新方向,因為我們發現在資本主義、在社會主義之後,社會經濟也許是一個新的出路,那社會企業更是他最主要在推動、在往前進的主題。過去2014年,政府有做過社會企業行動元年,那實施了2年之後,我們也覺得2016年是我們開始要重新沉澱、探索,到底我們下一步要怎麼走。』

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形成了一場新的公民自覺運動,不但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思維,甚至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但社會企業的挑戰可不少,包括如何在商業與永續經營間取得平衡、如何吸引企業發揮社會精神、如何改變民眾的觀念等,每一步都是改革,也意味著台灣要邁向成熟的社會企業國家,還有一段遙遠的路途要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