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港媒驚爆香港一所小學,校長竟規定學生、老師、清潔工禁止說「廣東話」,明定校內僅能以「普通話」與「英文」溝通。據悉現在香港有不少學校正實行「普教中」政策(即將普通話取代廣東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主要教學語言),但有人質疑有「推普廢粵」的嫌疑。其實香港學生很受粵語影響,不會寫符合現代漢語的中文,情況頗嚴重,不一定是否定粵語的緣故,因為平日大都說廣東語,故不會不懂,且香港各大學中文系很多老師不會說普通話。以前也有英文中學規定在校內不能說中文,以便成就語言環境。但問題恰恰在於:香港目前仍是以粵語為主要日常語言的國家,在學校強制禁說粵語,不免令人懷疑有「政治思考」,以及類似臺灣曾經歷的「白色恐怖」:禁止在學校說臺語,以免被罰款。亦如同日前何韻詩被扣上「港獨歌手」、「藏獨」……等標籤,她說:「這不是文革是什麼?」對香港多數民眾而言,普通話堪稱第二語言,可鼓勵但不該強迫。而臺灣有諸多民眾,對於自身的母語,卻經常是陌生的。即使小學有臺語課程,然時數有限。語言的推廣,存在的挑戰不計其數。 臺灣早期在學校說臺語要被罰款,那時是缺乏「人性尊嚴」的詭異年代,亦是造就一些民眾對母語不熟悉的劊子手。久而久之,對於長期用中文學習溝通的學生而言,受多種因素與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學習其他語言的障礙。但較為有利的是,學生一旦願意拓展生活,便有了一定的使用環境,成為有利的一面。如何消除一些障礙?我們作出了一些探索。但中文目前仍為臺灣的官方語言,被灌輸的教育亦以中文為主,經年累月會有一種習慣性,或是對中文有「自豪感」的潛在意識,非故意性,但會表現在日常生活、語言文字或其他方面。而對自己原先的母語:臺語、客家話、原住民語,聽、說、讀的能力反而較差,有的人甚至很難以母語說出一個完整通順、連貫的句子。 因此採適當的方法,應有助於認識母語,如調整觀念:利用班會、社團…...等形式,或在課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穿插和滲透語言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意識。人需要有交流,除了外語,學習母語亦是達到廣泛交流的機會,也多了一種交流的工具,無論對國家、對自己都是十分有利的。在學校外,家長也要在家庭中培養小孩學習使用母語的興趣。其次,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制約因素,樹立起正確的認識,消除在潛意識中的排他(母語)性。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內、課外大量使用,形成多角度、全方位使用母語的環境,加強說話訓練,提高學生使用母語的機會與說的能力,也可以加強組織母語口頭語言的能力。 在相關的母語課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靈活多樣、新穎的方法吸引學生。可以運用學生好奇、好新鮮的心理特點和不同的課文,設計一些不同的教學方法,並且逐步培養,從注入式教學邁向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學生既有思考的機會,也有陳述的機會,教學方法又不至於形成固定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母語的興趣,與努力學習的信心和精神。 學習母語還應包括學習的心理素質、思想認識、方法、終身不棄的意識和長期行為……等方面。如果具備了這些,那就可以說達到了學習母語的最高境界了。不須揚棄或排斥中文,然而保有母語,也是保有文化的必備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