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姐的母親是失智症患者,平常都是她在照顧母親;白天,她把母親送到台北市萬華區的日間照顧中心(日照中心),晚上及週末再將母親接回家,如此日復一日度過。
直到最近一次林小姐接受體檢,健康疑似出了問題,必須住院檢查三天兩夜,她感到很苦惱,不只因為臨時找不到機構願意安置母親,就算有人手能夠幫忙,陌生的環境或面孔都會讓失智母親情緒躁動,萬一「番」起來鬧騰不休,旁人照顧不來,她也放心不下。
就這樣,林小姐的住院時程一再推遲,直到2015五年11月,她得知聖若瑟老人大學試辦夜間照顧的消息,經過打聽後,才知道那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開辦的新服務。林小姐真的覺得「太好了!」因為基金會承辦的日照中心,母親原本就很熟悉,母親先前也曾去過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住宿機構,現在增加臨時夜宿服務,一星期最多可以幫忙照顧三個晚上。
林小姐大喜過望,在第一波預約時她就登記好,打算送母親去上「深夜學堂」,同時安排自己住院。她還想著,如果母親適應良好,以後她就能讓自己稍微放鬆一下,偶爾去外縣市來個兩天一夜的小旅行,入住渴望已久的民宿。
滿足照顧者需求
多數失智症患者晚上總是無法安睡,時間一久會導致日夜顛倒,湯阿姨的妹妹就是這樣,連帶影響負責陪伴照顧的湯阿姨,於是湯阿姨向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尋求協助,讓妹妹白天在日照中心正常作息活動,雖然到了晚上,妹妹偶爾還是會突然醒來,不願再入睡,但多數時間兩人都可以睡得比較好。
後來知曉日照中心提供夜間留宿服務時,湯阿姨很開心地預約,即使每人住宿天數有限,但有了那幾天的夜晚好眠,湯阿姨白天更有精神陪伴照顧妹妹,也盡力幫妹妹調整到正常作息。
絕大多數時候,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長輩,可能用到的服務只會愈來愈多,如: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及喘息服務等。隨著時間演進,長照服務的規畫,也開始留心到家屬的需求,逐漸演變出一些小規模、多機能的服務。
新的服務型態,是以日照為基礎,結合辦理居家服務、喘息服務、臨時住宿,也可以擴充其他長期照顧相關服務項目,例如:送餐、臨時安置等,這是台灣長照發展至今,相當大的進步。
所謂喘息服務,是讓主要照顧者將照顧工作暫時交由專業服務人員接手,跳脫全年無休的狀態,可以休息喘口氣,減輕身心壓力。
小規模、多機能
其實,日照中心或家庭托顧,都有提供日托或月托等服務,採取彈性收費,照顧者可以藉此讓自己有時間休息。依形式與場所不同,喘息服務大致分為三類:居家、機構及日間,政府也會依照被照顧者的失能程度,給予不同補助,例如:輕度及中度失能者,每年最高補助14天;重度失能者,每年最高補助21天。
至於補助金額,則是依喘息服務的類型而有所不同,例如:機構與居家式,補助受照顧者每日照顧費1000元,並會針對機構式喘息服務,再補助交通費每趟1000元,1年最多4趟。有時候,相較於日托服務,家屬更需要的是喘息服務。
譬如:家人出差、出遊,需要短期安置長輩或被照顧者;或者主要照顧者因夜間無法好眠,需要喘息。有鑑於此,政府也鼓勵民間組織辦理日照中心,仿照日本,推動「小規模、多機能」的服務,由日照中心結合辦理居家服務、臨時住宿,也就是夜托服務。
溫故留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所提供的收托服務,就是讓長輩沒有到日照中心時,可以申請居家照顧服務員(居服員)協助家務、陪同就醫、備餐、散步等照顧工作。另設置四床提供臨時住宿,好讓家屬安排失智、失能長者短期夜間留宿。也可以擴充其他長期照顧相關服務項目,例如:送餐、臨時安置等,這是台灣長照發展至今,相當大的進步。
所謂喘息服務,是讓主要照顧者將照顧工作暫時交由專業服務人員接手,跳脫全年無休的狀態,可以休息喘口氣,減輕身心壓力。
依形式與場所不同,喘息服務大致分為三類:居家、機構及透「我都跟長輩說我是校長,」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指出,學校(日照中心)的每間教室都有課表及教職員(照顧服務員)的相片,課程很生活化,20個「同學」依興趣分成兩至三個班級,唱歌K歌、外出散步、逛街買菜、洗菜切菜、做飯吃飯,統統都是生活課。
說是「課」,其實就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透過重複熟悉的認知功能和肢體活動,讓長輩有能力與社會互動。只不過,輕到中度失智、不用坐輪椅的「學生」,認知功能還不錯,自主性強,意見又多,有時候今天講好明天要做什麼,第二天卻因為早上起床晚了、心情不好、鬧脾氣等等因素,不時發生上課遲到、請假蹺課的情況。
還好,等大家習慣了環境,變成學長、學姊,狀況比較穩定,就可以有6年至7年的時間能夠接受日照。
現實環境的重重挑戰
台北市社會局是在2015年年底,在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士林區士林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內湖區老人日間照顧服務這三間日照中心,試辦推動小規模、多機能服務,讓長輩能在熟悉的環境、熟識的服務人員協助下,彈性運用不同服務,安心終老,同時,也讓照顧者得以喘息。
立意雖好,但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新北市身心障礙者福利促進協會總幹事涂心寧說,目前日本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發展也不算成功,應該是因為有軟、硬體需求的限制。
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崔麟祥說,從經濟面分析,目前的長照機構較難彈性運用,如果既要配合辦理日照中心,又要大幅更動空間、設備位置及裝潢,等於是在成本回收前,就要再大舉投資。
除非是老人住宅增設日照中心,或是歷史悠久的住宿式機構剛好要轉型改裝,才可能做到。何況,從國外經驗來看,因為收費低、量少且不穩定,可能今天只有10個被照顧者,明天卻有20個,私人機構難以營運生存。
人力調派不易
小機構既有的日照或住宿,已經有一定的人力編制,很難再進一步提供居家服務、喘息、臨托或夜間照顧;如果為了應付非常態的服務量,必須有適當的人力隨時待命,又不能超時加班或閒置,對人力成本與人力調度的管理,都是一種考驗。
比如:增加喘息服務及夜間照顧的人力配置之後,時薪制的照服員該怎麼排班派遣,才能確保月入3萬元以上,而且體力能夠負擔? 月薪制的照服員又怎麼安排空班時段,以免浪費人力?
又譬如:多樣化的服務模式,意謂分量加倍的評鑑,小小的機構一年要應付3次評鑑─居家服務、日間照顧、住宿機構,中央一套標準,地方又有另一套規定,怎麼吃得消?
每個細節都有學問
小規模的機構,依舊是機構,雖然不像教養院、育幼院、精神障礙照護機構那麼顯眼,它終歸要扎根立足於社區,才能從事在地服務,這就難免面臨來自鄰里鄉親的阻力或挑戰。
日照機構的建築物使用分類管理及消防安全規定,雖然不像醫院、身心障礙教養機構那麼嚴格,但都會區的日照中心往往位在大樓中的某一層,和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打好關係、敦親睦鄰是一定要的。
若是位在非都會區的日照中心,摸清楚村里長與幹事、社區發展協會等地方社團之間的瓜葛再打交道,更是一門學問。「要拜很多碼頭,」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說,在屏東縣籌設服務據點前,不同的里長、管理委員、縣府社會處、行政院退輔會、榮民服務處「我們都拜過碼頭了!」
此外,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的天主教道明傳教修女會,在閒置的少女城育幼院開設日照中心,建物撥用及變更用途,也讓畢嘉基士基金會忙了好一陣子。
另一方面,關於服務內涵及轉銜照顧,不論是家托及日照,個案及家屬的回饋都顯示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小規模、多機能服務還能做些什麼?還有哪些是一直被忽略的需求? 我們需要更多想像力。洗澡,是最基本卻有待滿足的需求。
伊甸基金會耆福老人服務中心發現,長輩想要洗個舒舒服服的澡,家屬也樂意長輩洗得香噴噴再回家,因為回家洗澡不方便,長輩又睡得早,晚飯後洗澡會很匆忙,有鑑於此,伊甸基金會在北投日照中心「喜樹園」引進走入式浴缸,採外開式、低跨越出入口的設計,老人家可以輕鬆淋浴,又能預防跌倒。
關關難過關關過
畢嘉士基金會向中華聖母社會福利基金會學習到宅沐浴服務,配備折疊式浴罐、瓦斯加熱、進水排水管線、造價兩百萬元的沐浴車,接受訓練的洗澡隊三人一組,開著沐浴車提供到宅沐浴服務,曾經為癱瘓臥床多年、只能擦澡湊合清潔身體的失能長輩,洗出一身發黑的髒水。
到府沐浴是從日本引進台灣的創新服務,洗澡隊由一位護理師、一位居服員、一位司機兼助理組成,在二樓以下居家、至少擁有1坪空間,花個30分鐘左右,就能把人抱下床、泡好澡,擦乾淨再送回床上。
然而,家屬每次花個500元,把洗澡的舒暢還給癱瘓躺床的失能者,洗澡隊卻把職業傷害留給自己。
因為折疊式洗澡缸組合後,擠在床榻前,洗澡隊要在狹窄的空間裡,合力搬移失能者,彎腰抬起、放下,再曲膝蹲在低矮的澡缸旁替人洗澡,洗完澡後,整套動作反向再操作一遍,怎麼看都不在人體工學最省力的狀態;且為了充分利用沐浴車內空間,犧牲了舒適,座椅也無法讓人充分放鬆休息,以致洗澡隊的生手練成老鳥後,護腰竟成為「必要」配備。
問題總是接踵而來,長照彷彿一道解不完的難題,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還需要許多配套措施,以解決一個又一個相繼衍生的問題。
本文出自遠見・天下文化《台灣長照資源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