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離岸風場 漁民生活被迫改變
夏季近午時分,彰化王功漁港,遊客稀稀落落,30多度的高溫,曬得人發燙。朝著全台最年輕、設立30多年的「芳苑燈塔」前進,就在燈塔的正對面,一處工竂內,幾位中生代的漁民和蚵農圍坐在一起,開心地啜飲著才剛從附近店舖買回來的啤酒。
看到我們造訪,漁民和蚵農有些驚訝,推派一位已有近30年捕魚經驗、46歲的張姓漁民接受採訪。談到政府選定台灣西部風力最強的彰化縣沿岸海域,設置最大規模的離岸風力電場,漁民語氣透露出無奈。張姓漁民說:『(原音)政府的政策我們一定配合,但要顧及我們的生活。我說白的,核能對大家都有危害,核能我也反對,做風機我們贊成,但我們從小在這裏捕魚,不會任何工作,你現在把風機做起來,我們無法生活,你要給我們能生活的。補償金要多少?我全家靠我捕魚維生,這艘船我的,有時候1年100多萬,有時候1年70至80萬,你做下去20年,你要如何補償我全家的生活?所以大家要說好,不是你說做就做啦。』
張姓漁民育有3個小孩,最大的16歲,最小的今年要升國中一年級,他從10多歲就跟著父親下海,這片大海也成為他年長後,養活全家人的資源,離岸風機一旦設置,未來他難以繼續從事捕魚的工作。他說,如果可以的話,他願意轉型成娛樂漁船,載釣客出海,或許還能維持生計。張姓漁民說:『(原音)譬如說讓我們可以帶去人釣魚,這樣就好了,漁網也很貴,也可能抓不到魚,假如是載人去釣魚,一天1個人賺個1至2千元,5個人就1萬元,這樣我就很好生活了。』
◎漁民盼轉型娛樂漁船 仍以大海為生
根據彰化區漁會提供的資料,彰化縣共有漁船筏670多艘,漁民主要從事沿岸漁業,並以流刺網漁具為大宗,漁獲為季節性魚類,3至9月為花枝、紅尾蝦、花蟹,冬季12至1月為烏魚汛期。另外,12至4月是白帶魚、鯧魚、午仔魚、黑鯛等。以流刺網漁具來說,一次下網範圍約2.1浬至4.2浬,網具會隨水流漂流,風機架設在3浬至4浬間,網具易遭纏繞,漁民以流刺網或拖網的捕魚方式,勢必難以生存。不過,根據國外經驗,離岸風力發電的浮體和基座,可視為人工魚礁,有聚魚效果,如果政府允許漁民轉型為娛樂漁船,漁民期待,或許能對他們的衝擊減至最小。張姓漁民說:『(原音)只要政府肯讓我們載人釣魚,我們寧願載人釣魚,也不願意抓魚,但政府現在規定不能載人去釣魚。娛樂漁船一艘要至少300萬,中古不能買,重點是執照也買不到,漁船現在已經不能申請。政府有休魚計畫,只能停釣,不能申請新的。』
『魚會被你抓光光啦。這我們王公漁港抓得最多魚的就是他。這一箱應該可以賣到8千至1萬元。這差不多1萬元左右。不被風機影響,不被環境影響,漁夫出門就可以賺這樣的錢回來。大概5至6個小時』
另一頭,一位30多歲的漁民,正好捕魚回來,大夥圍過去,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他今天出海的成果。『(原音)(記者問:今天漁獲量還好嗎?)漁民:不錯啦,一桶滿滿的。(記者:若風力發電下去,會不會擔心捕不到魚?)漁民:會啊,怎麼不會。加減會影響。(記者:若風機下去,你還要繼續捕嗎?)還是要啊,有沒有都是要捕的。』
◎廠商強硬架設觀測塔 漁民不滿
站在王功漁港的岸邊,向外海望去,左、右方可見各一座紅白相間、聳立的高塔,這是台電和福海風力發電公司,分別在今年4月以及去年7月啟用的觀測塔,主要蒐集風速、風向、氣壓、氣溫、雨量及太陽日射量等氣象數據,要為年底架設風機做準備。
(塭仔漁港魚販叫賣)
往北走,來到彰化縣線西鄉的塭仔魚港,魚販正在叫賣當天現捕的漁貨,數十艘漁船停靠岸邊,年約42歲的李姓漁民坐在船上修補船具,他是塭仔漁港,漁獲量名列前茅的高手,年收入可達新台幣千萬,擁有7艘漁船。儘管支持政府的綠色能源計畫,但也不滿廠商未正式簽約就在外海施工,架設觀測塔。他說:『(原音)我們這邊的漁民,也是支持政府的政策,也支持綠色能源,可是你政府要做綠能源,也要考慮我們的漁民,不要像之前蓋一座海上的觀測塔,就偷偷的做。它現在才造觀測塔,我今年漁獲量就差很多了。那個附近的魚我都抓不到,我網子放下去,卡住它的風測塔,我又不是笨蛋,我敢放嗎?我幹嘛拿我的生財器具跟它換呢?10隻大概跑掉3隻,少了30%。』
但架設觀測塔只是個開始,未來這片海域,還將插上200多支的風機,透過我們,李姓漁民首次得知此訊息,他一臉驚恐,不敢置信。他說:『(原音)哇,哇,沒有看過啊,我那知道,我每天都笨笨的在這邊抓魚,那裏知道政府有那麼多風力發電要做。(問:你今天第一次知道要蓋200多支?)是呀,我今天才知道。(問:那你現在有心冷了嗎?)沒有,冷了全部,不是冷一半而已。哇,漸進式,就是慢慢給我割就是了,我一天給你一刀,總有一天割200多刀就死了。我現在已經慢慢要教小孩捕魚,不然台灣漁業未來給誰抓?怎麼辦哦,我也不知道耶,我也抱著頭在燒)』
◎漁民未來何去何從 仍在等待答案
漁市裏,幾位已經退休的漁民聚在一塊閒聊,黃姓漁民今年已經近60歲,兒子、孫子各擁有一艘漁船,中午滿潮時刻,他們正準備出發前去捕魚。對於設置離岸風機,這位老漁民特別有感觸。黃姓漁民說:『(原音)這艘是我兒子的,這艘是我孫子的。風機下去,就無法拖(魚)了,所以才說要多少補助我們。不然看一艘多少要跟我們買?我們買一艘是大約千萬,全家靠這艘漁船捕魚過活,今天要如何賠償?以後我的子孫要怎麼辦?這片海從我小時候,10多歲就跟它一起過了。我小時候,政府就說買海埔新生地,我爸訂12甲,最後買6甲,結果沒多久又被徵收,就說要做工業區,我只好轉到外海,現在又說要插風機,現在換我小孩,就結束了,雖然我現在退休,但也是要靠他們賺來養我,你說是不是?』
對漁民而言,這片海洋不僅連結他們成長過程的回憶,也是他們世代傳承、賴以維生的資源,未來風機架設後,大海依舊還在,但海上的景觀將全然改變,他們的生活模式也會跟著改變,如何走下去,他們還在等待政府和業者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