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花東生活美學特展「文化記憶的參與者-匠人、工具、日常生活」

中央社/ 2016.06.24 00:00
花東生活美學特展「文化記憶的參與者-匠人、工具、日常生活」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624 17:40:53)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們在面對習以為常的日常器物、風貌、建築,彷彿這些東西理應如此的形成現有的型態樣貌,貼近當下環境發揮其功能與價值。你我可曾想過這些隱隱服侍常民生活的事物,背後有者哪些名不經傳的製作者?他們的產出融入了每個人的生活記憶,也承載起文化記憶的佈景角色。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延續「何謂花東生活美學?」之議題,策辦《文化記憶的參與者-匠人、工具、日常生活》常設展,委由橘色月亮文化工作室規劃,挖掘隱身於生活空間中,參與製作日常器物、風貌、建築的匠人們,展覽以「城市記憶的參與者」與「部落記憶的參與者」2大主軸,分別邀請達悟‧東清部落張馬群木刻師、花蓮‧織羅部落製作阿美族羽冠工藝的陳阿登、黃春玉夫婦、東河‧泰源部落熟稔阿美族藤編生活器具林統山、黃新玉夫婦;東河‧利泰鐵店黃風送打鐵師、臺東‧廣東竹器行楊杉原師傅、臺東水泥花磚黃昭賢產業設計師、水泥文創‧二十二設計,將創作材質、工具、物件等元素,搭配時空背景下所製作符合當下的物件,結合故事書寫及影像論述方式呈現於生活工坊中,企圖打造常民工藝的微型舞台,提升匠人精神的能見度。

文化的形成是時間累積的樣貌,由生活此區域的人透過眾人的共識、平衡的決策、創意流動與累積之下,逐步捏塑了一方風土與生活的樣貌。隨者時代的變遷,這些默默參與文化書寫的匠人們,有人保留其手藝及創意並加入現代元素,持續貢獻生活智慧;也有人因為傳承不易,面臨技藝的式微與轉型,無論如何,這些屬於花東的在地美感元素,將藉由本次的展出,進行紀錄、耙梳、累積與再現,同時呼應文化部「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施政主軸,邀請花東民眾走進展場時光隧道,一同翻閱屬於花東的文化記憶。

《文化記憶參與者-匠人、工具、日常生活》於6月24日(五)至9月30日(五)假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展出,同時推出「一日匠人」體驗活動,7月30日(六)水泥文創-二十二設計「七巧版城市中的一棟建築物」、8月27日(六)金屬工藝-A-BU Studio金工周聖賢「鍛敲的銅盤」、9月30日(六)斧刻工藝-張馬群「斧刻木盤」,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同體驗一日匠人的樂趣與甘苦,課程詳情請上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網站及「文化記憶的參與者」粉絲頁,報名洽詢推廣輔導組089-322248#303陳怡君。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96136.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