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智若魚》裡,父親為了與兒子親近,利用說故事的方式,改編平淡生活裡的瑣事,讓小孩發揮想像力,為生活創造樂趣,進而引導出他的專長,即使電影裡兒子逐漸對於父親虛構故事的說法已經產生疲憊,但這就是父親為了子女所建構出的相處方式,以利自己的存在感。電影裡的父親是有遠望的,他將那條大魚比喻自己,資質聰穎,渴望世界之大,矯捷明慧,無人能掌握,他不甘待在小鎮無展長才,渴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於是他找來了巨人踏上旅途,偏離舒適道路來到了夢幻小鎮,在馬戲團裡體驗了華麗詭誕,最浪漫的,是他遇見了畢生的摯愛。或許在他開啟冒險旅程遇見的人事物,大多不這麼活潑生動,但他為這些寫實添加豐富誇張的描述,更像是為自己注入強心劑,好適應迎面而來的各種狀況,這也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保持這麼樂觀,怎麼能體會苦盡甘來的美好?人生更無法每一次都僥倖,學會坦然,然後順勢面對。電影裡,年邁癌末的父親與兒子的對話,最令人心痛的一段是,當兒子要求父親展露他真實的一面,不要再編造華麗故事時,父親惱怒地回答他:「我從出生時就一直是我自己,你看不出來是你的錯,錯不在我!」兒子的失望也許是因為他沒有聽過父親闡述自己失敗的例子,每一次的化險為夷都是正面積極且樂觀,但這不就是我們大眾父親的形象嗎?父母怎麼捨得跟子女承認自己的失敗,情緒的崩潰,甚或是曾經決定放棄的絕望,到最後怎麼都要鼓起勇氣微笑面對,努力用積極樂觀影響下一代。美麗的謊言到最後都必定要完善的終結,兒子承襲父親的編造故事能力,發揮想像送走父親的過程令人動容,當故事表達得越輕鬆,背後的意義就越沉重,父子用故事化解恩怨,我們何不也試著用微笑去面對挑戰?心若能放寬,路就會寬廣,也許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之事,工作,戀愛,或者親情,但如何能巧妙加減應對的眉角,生活或許能簡單一點了。圖片出處: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