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有無憂鬱傾向? 北醫研究「掃瞄大腦」即知

NOWnews/ 2016.06.22 00:00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沒有憂鬱症傾向,「掃瞄一下」大腦,可望有答案。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今(22)天發表研究成果指出,透過腦電波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的影像學檢查,發現自我相關性高的人,其大腦PACC區的Glutamate濃度較高,憂鬱傾向也可能相對偏高,可把有憂鬱傾向的人找出來及早治療。

藍亭進一步指出,相關研究及國外的研究也發現,類似區域的過度活化,可能導致人「想太多」,或許可用K他命或其他具抑制作用的藥來減少負面想法,但用量、時間點怎抓?仍有待進一步臨床實驗。

研究是與雙和醫院合作,以30名、二十多歲健康年輕人為受試對象,研究團隊先讓受試者躺下來,完全「放空」不去想東想西,接下來看一張又一張有暴力也有溫馨的圖片,並由受試者透過按鍵回答每一張照片是否和自己有關。

研究團隊同時以腦電波(EEG)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MRI)量測大腦狀況,結果發現,自我相關性高的人,其大腦PACC區的Glutamate濃度較高,憂鬱傾向也越高。

藍亭表示,部分憂鬱症患者的本質是想太多,不是愛鑽牛角尖,就是常想些負面的事情,把自己困在情緒的泥淖裡,既走不出來,也看不到未來,遺憾的是,大多數患者都是在行為出現異常後才被診斷出來。

研究顯示,Glutamate和GABA這兩種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有如翹翹板的兩端,一旦有活化自我相關作用的Glutamate濃度變高,就容易想不開而有憂鬱傾向:而GABA則有抑制自我相關的功能,轉移負面情緒及思考,以正向面對事情。

藍亭說,在當下治療憂鬱症藥物有限之下,K他命為GABA類的化學物質,理論上的確可以由毒翻轉為藥,不過K他命以及類似的藥很容易被濫用,加上用量跟介入治療時間點目前皆不明,能不能拿來治療因Glutamate濃度增加而引發憂鬱症的部分患者,仍有待進一步的臨床實驗才有助釐清。

據此研究寫出的論文「自我投射」(The trajectory of self)今年6月14日已刊登在最新一期「認知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