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後,國內也曾有質疑的聲浪,1975年首次舉辦公投,多數民眾支持續留,但時過境遷,歐洲經濟共同體轉變為歐盟,會員國從當年的9國擴增到28國,也從單純的促進經濟成為權力龐大的政經組織。
歐盟提供給28個會員國公民自由遷徙、工作與居住的權利,有如一刀兩刃,人才得以自由流通,但來自經濟體質差的歐盟國家大量移民湧入英國,歐盟制定多如牛毛的繁複法令與規定,歐元區破敗的經濟需要歐盟會員國出資拯救,引發英國民眾的憤怒,也推升「英國獨立黨」(UKIP)的支持率,而UKIP吸引選民的主要政見正是退出歐盟。
除了英國獨立黨,首相卡麥隆也面臨黨內疑歐派同志的壓力,迫使他不得不在2015年的競選政見承諾,如果保守黨獲勝,將在2017年底前舉辦歐盟公投,由人民決定英國是否該繼續留在歐盟內,讓歐盟的問題獲得一次性解決。
卡麥隆2月20日宣布公投日期訂在6月23日,時程令外界意外,歐盟問題牽涉的面向廣泛,匆促舉辦公投恐難讓選民對歐盟利弊得失獲得全貌。
原本被英國獨立黨主導的脫歐陣營,在前倫敦市長,保守黨下任黨魁熱門人選強生(Boris Johnson)及司法大臣戈夫(Michael Gove)等內閣官員宣布支持脫歐後,士氣大振,保守黨內部也因為公投立場不一,出現分裂。
中央社記者在英國專訪了11位包括脫歐陣營官方團體Vote Leave的領導人羅奇(David Roache),倫敦金融城政策主席包墨凱(Mark Boleat),台灣永豐金證券歐洲總經理李瑞蘭,資深投資專家巴尼(Andrew Barnie),人才資源管理公司執行長貝里(Rod Bailey),建商總監湯普森(Robert Thompson),英國唯一由台灣人經營的旅行社「我們家旅行社」總經理藍國瑜等不同領域專家。
這些受訪者都一致認為,23日舉行的歐盟公投極為重要,英國民眾可以透過選票表達對歐盟的看法,公投的結果將影響英國與歐盟的未來,世界局勢甚至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綜觀歐盟公投辯論的2大焦點集中在移民與經濟,留歐派認為,歐盟的公民可以自由遷徙與就業的制度,讓英國得以廣納人才,推動經濟,鞏固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領先地位,但脫歐派則認為,歐盟的制度使英國無法控制自己的邊境,歐盟公民優先雇用的規定對其它國家的移民也不公平,同時大量移民湧進,已為英國帶來沉重的負荷與壓力。
經濟方面,留歐派強調,英國可以進入龐大的歐盟單一市場,許多國際企業將倫敦做為歐洲市場的總部,為英國創造就業機會及稅收;但脫歐派認為,歐元區過去多年來經濟疲弱,停滯不前,英國應與歐盟以外地區尋求更好的貿易機會,同時不應提供歐盟每週3.5億英鎊的經費,為經濟破敗的歐盟國家紓困。
另外,中央社記者也在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專訪比利時艾格蒙皇家國際關係研究院(Egmont Royal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歐洲在世界」計劃主任畢斯寇(Sven Biscop),他認為,23日之後,歐盟最大的挑戰將是讓各會員國與民眾重新相信歐盟。
英國是全球第5大經濟體,戰略地位因為是歐盟的一員被美國等國家重視,包括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及義大利等國家的領導人都已公開主張英國應續留歐盟,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則是少數支持脫歐的外國政治人物。
留歐與脫歐陣營在競選期間激烈交鋒,這次公投無疑是英國數十年來最受矚目的政治議題,也牽動全球金融市場的神經,英鎊匯價與股市行情因為脫歐派民調支持率領先而慘跌,顯示投資人憂心脫歐可能引發的衝擊,企業也屏息觀戰,暫停投資。
英國脫歐公投日倒數計時,英國是否續留歐洲聯盟宣傳造勢活動,因挺留歐女國會議員柯克斯(Jo Cox)慘遭殺害,停擺3天後於19日重啟,首相卡麥隆提出警告,英國人在23日公投面臨「存在主義式抉擇」。
雖然最新兩份民意調查顯示,留歐陣營聲勢上揚,不過大體上,留歐陣營和脫歐陣營仍呈現平分秋色的格局。
不可諱言,英國在歐盟的去或留,充滿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堪稱是一場世紀豪賭,英國的政治樣貌,可能也將因此而改變,這場公投全球關注,屏息以待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