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澎湖生活博物館 承載先民移墾歲月典藏

中央社/ 2016.06.20 00:00
(中央社澎湖縣20日電)澎湖生活博物館是一座新穎的現代化建築,是以「澎湖人」軸心的島嶼博物館,裝載著澎湖先民在這塊島嶼生活文物的歲月。走進館內,宛若時光燧道,回顧先民渡海移墾的腳印與文化傳承。

澎湖開發久遠,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比台灣本島早開發400年之久,先民從唐山過台灣時,先行落腳在澎湖開墾,文化及歷史古蹟資源豐厚,風土民情十分樸實,充滿島嶼的人文屬性,並發展出「三點水」獨樹一格的珍貴文化資產容貌。

地方人士為保存澎湖地方文化資產,企盼有座特屬澎湖風味與人文內容的博物館,在民國87年間首倡興建縣級大型的「綜合博物館」的構想,歷經王乾發與賴峰偉2任縣長和張瑞棟、胡中鎧與曾慧香等多位局長,歷經10餘年,耗資新台幣3億5000萬元,終於在99年4月完成啟用,命名為「澎湖生活博物館」。

澎湖文化局長曾慧香表示,「澎湖生活博物館」的籌建,可追溯到在88年第14屆議會第2次臨時會由當時的議員胡俊傑提議興建大型「澎湖地方文物館」,曾先後改為「澎湖漁業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最後澎湖綜合文物館定調為「澎湖生活博物館」,縣府並列入4年澎湖綜合發展計畫的重大建設之一,委由台北藝術大學進行研究規劃,92年縣府隨即編列設計規劃監造經費,開啟實質建設推動,歷時長達10餘年終告完成。

澎湖生活博物館座落在馬公市文化園區,緊臨孔廟與文石書院,是全台第一座城市博物館,外部結構以海浪造型,象徵先民渡海移墾的艱辛。

進入1樓大展廳,迎面映入眼簾的是澎湖人百張笑臉的粉牆,象徵「歡樂澎湖」映像,訴說著澎湖人心靈上的豐足,讓每一位入館參觀者,心情跟著快樂起來。

內部展示以以澎湖地區當地的居民生活歷史及文化發展為核心及其他像是海洋生態、農漁產業、宗教信仰、歲時節慶、民俗生活、聚落、工藝、詩詞文學、標本文物、文獻、圖片、生態造景、逼真的縮景模型、生活情境復原及身歷其境的聲、光、影音、感應媒體交替運用等,藉由博物館的立體展示,更進一步了解澎湖在地的故事,現在是到澎湖遊必至文化景點之一。

生博館內為了常態展出更具生活化,還有實體大小17公尺仿真的貿易漢船「透西船」,強調澎湖開拓史中的海洋性格,另外,30比1比例的望安花宅古聚落模型和「石滬抱墩」、「菜宅」等農漁牧器物,都蘊含著澎湖「作山討海」的庶民歲月,都是台灣博物館首創,細細品味,嘆為觀止,令人感動。

此外,館內有廟埕的涼傘手、報馬仔、乞龜、小法、五營犒軍、宮廟彩繪、蒙面女、石滬、魚灶、曬臭肉魚干、澎湖厝、澎湖美食等常態性的文化生活等展出外,近年來,研發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明信片、玄武岩、石斑、名片夾、御守、肪片龜隨身碟、鑰匙圈、古宅磁鐵、橡皮造型擦、魚型胸針、領巾、大目搖櫓公仔與雞母狗陶瓷彩繪、撲滿與金錢龜吊飾貝殼拼貼、小涼傘、背包等百種餘文創商品,也成遊客的最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