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大理高中溼地社 溼地保育的守護者

青春共和國/文/游昇俯 攝影/陳弘岱 2016.06.17 00:00
溼地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有豐富的物種在此繁衍,與森林、海洋並列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並且,因為溼地具有強大的生態淨化作用,而被譽為「地球之腎」。 臺北市萬華區的大理高中,與國家級溼地「華江溼地」比鄰。這個自然寶庫,是大理高中得天獨厚的生態教室,校園因此孕生以溼地生態觀察為主題的學生社團─「溼地社」。 華江溼地位於新店溪與大漢溪交會、流入淡水河河段,是距離市區最近的溼地。泥沙淤積而成的沙洲溼地,每年九月至隔年三月,吸引數以萬計雁鴨科、鷸科鳥類來此過冬;一九九六年臺北市政府將這片溼地公告為「華江雁鴨自然公園」。一九九八年獲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認定為臺灣重要野鳥棲地之一。 溼地社 應地利之便而生 華江社區居民在二OO七年成立「華江溼地守護聯盟」,每年並與大理高中合辦華江雁鴨季嘉年華。聯盟在二O一O年舉辦華江溼地夏令營,招收小學生,希望深化學生對溼地的認識與關懷,扎根環境教育。夏令營培訓大理高中學生為輔導員,意外引發大理高中學生興趣,之後在校內發起成立溼地社。 溼地社活動以溼地生態觀察為主,為因應自然觀察所需,在進行戶外實地觀察之前,社團指導老師吳思儒會先教學生生物監測記錄方法、戶外觀察須知,以及望遠鏡、水質儀、底泥採樣器等設備操作技術。 生態觀察,需要一些先備知識,不過,溼地社課程並不著重傳授生物知識。 課程著重生態觀察 吳思儒說,社團課程不會詳細介紹物種,不強調讓學生認識生物的種類與構造等知識,而是在觀察中,解釋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生物適應環境的構造差異性;希望學生從觀察中引發好奇心,經由提問、假設,並自行收集資料證明的過程,學習生態知識。例如,水濱植物的莖是中空的,他會讓學生帶回去用顯微鏡觀察,引發學生思考,為水濱植物中空的莖提出可能的假說,並找資料證明,提出適當的解釋。吳思儒要讓學生經由討論過程建構知識,而不是背誦知識。 華江溼地常見的螃蟹族群,以臺灣泥蟹、無齒螳臂蟹為主,還有少數的弧邊招潮蟹。 溼地社在五月中旬進行螃蟹調查,社員以約五十公分見方的樣框,框定一塊河灘地,挖掘這塊範圍內的螃蟹洞,捕捉螃蟹,並計算螃蟹數量,以此掌握螃蟹分布密度。 挖掘螃蟹洞時,不時會在沙地挖到鋁罐,讓高二的社長韓宗諺感慨,實際接觸溼地,很容易看到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汙染。這次實地觀察中,溼地社捕獲的大多是無齒螳臂蟹。名為「無齒」,指的是牠不同於一般螃蟹,背甲前緣沒有鋸齒狀突起。社員學著從大螯的大小,以及腹甲是狹長三角形或半圓形,來分辨公母。 溼地保育實地觀察 吳思儒引導學生觀察無齒螳臂蟹步足密生剛毛的特徵,步足剛毛的作用,就成為社員的回家功課,社員需要自行尋找答案,留待下週上課討論。 社員捕捉螃蟹,做完觀察記錄,便將螃蟹原地放回;遇到抱卵的母蟹,為避免母蟹過於緊張而棄卵不顧,也會放棄捕捉。生態觀察以不干擾溼地生態作息為原則,溼地實地調查第一課,是對生命的尊重。 除了在河岸觀察溼地生態,溼地社也會進入水域,到河床上觀察底棲生物。由於河床無法由岸邊徒步到達,溼地社的底棲生物調查,往往得利用週末時間,從大稻埕碼頭租借船隻下水,再溯河回華江溼地,操作底泥採樣設備採樣觀察。 進行底棲生物調查之前,溼地社已在校內的生態池調查過水中生物,並從中學到以水質指標生物判斷水質的方法。 在水域生態中,因不同水質環境適合不同種類生物生存;因此可以透過水中棲息的生物,判斷水質狀態,這種方法稱為「河川水質生物指標」。例如,未(稍)受汙染河川的水質指標生物有石蠅、扁蜉蝣、錐螺、香魚等;輕度汙染的水質指標為縞石蠶、水蠆、臺灣馬口魚等;中度汙染的如水蛭、大口螺、褐吻鰕虎;嚴重污染的有:紅蟲、泥鰍、吳郭魚等。一般又常以生存在河床的底棲生物為判斷依據。 做中學體驗更深刻 高一社員顏郡儀對在生態池中捕撈到水蠆(蜻蜓及豆娘的幼蟲)印象深刻;從水蠆的存在,可以據以推斷水質為輕度污染標準。 喜愛昆蟲的顏郡儀,著迷於昆蟲從地質時代古生代即已存在地球上,比鳥類、恐龍都還早。昆蟲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動物,至今已發現一百萬種以上。顏郡儀說,溼地社活動可以實際觀察接觸生物,比讀書本去記些死知識有趣多了。 從自然觀察中學習辨認動物的種類與特徵,更是學校課程學不到的。 每年秋冬季節,成群候鳥來到臺灣避冬,華江溼地特別以雁鴨科候鳥馳名,而且是全臺入冬小水鴨棲息最多的地方,候鳥因此也是溼地社必然觀察的項目。 溼地社觀察候鳥,除了攜帶圖鑑,學習辨識之外,每次外出觀察,社員必會詳加記錄所觀察到的生物特徵、種類及數量。藉由觀察紀錄,讓社員學習生態監測。透過監測,可以看出不同季節變化,比較不同年度的物種差異,則可以知道棲地狀態。 對於溼地生態,社員若想進一步探究實驗,吳思儒都會盡可能協助學生。例如淡水河的臺灣蜆銷聲匿跡將近四十年,二O一二年,中研院研究團隊進行淡水河底棲生物調查時,在華江溼地發現臺灣蜆重新現蹤;這也引起溼地社社員的興趣,不僅追蹤觀察,更嘗試以水缸養殖,希望進一步了解臺灣蜆的生存奧秘。 學校社區合作保育推廣 溼地社課程都是實際觀察調查,比書本更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走進自然,觀察、接觸溼地的生態與物種,大理高中學生能切身感受到溼地的生物多樣性,進而培養出珍惜及保育的觀念。 韓宗諺說,進社團前,以為溼地只是一種自然景觀;跟著社團觀察調查,才知道溼地生態是如何運作,以及溼地生物的豐富。有的社員畢業後,因此選擇就讀生物相關科系,有的會到吳思儒的工作室幫忙,協助推廣環境教育。 溼地社每年協助社區舉辦華江雁鴨季嘉年華,在華江橋下擺攤,透過自行設計的闖關遊戲,教導社區民眾溼地保育觀念,寓教於樂。社員還會自發的和社區裡的小學聯絡,到學校演話劇給學生看,宣導溼地保育的重要性。 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的力量不是問你知道多少,而是看你如何建構知識,如何運用知識。大理高中溼地社從第一手的觀察中學習,建構對溼地生態的認識,並將對自然保育的認知,透過公民行動,推廣到社區,使環境教育扎根。溼地社為知識的力量,下了最好的註解。 雜誌簡介 《青春共和國》雜誌以補充國高中教育在讀寫力,科學力,思辨力,資訊整合力,國際觀,生活素養方面的不足,協助培養青少年學子立足未來知識社會所需的六大能力。這是一本陪伴青少年邁入成人的準備之書,也是一本準公民的通識雜誌。 官方網站:青春共和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