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主動要矯正馬英九政府「親中賣台」的路線,或是大陸不願意繼續讓利;不管是要加入亞投行、一帶一路,或是想要積極加入TPP、拒絕一帶一路,「南進」大概都是唯一的選擇。
「南進」這兩個字,在台灣喊了已經快20年了。結果呢?時至今日,全台灣這麼多大專院校,只有國立高雄大學的「東亞語文學系」下設一個「越語組」,其餘少數與東南亞相關的學系,研究的都是政治、文化方面。至於柬埔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的語文,台灣一個校系都沒有。對東南亞語文教學著力最深的、開班最多的,反而是轉型正義準備要開刀的救國團。
台灣開始有外配也不只20年了。我們總是口口聲聲說,這些新台灣之子,必定是台灣前進東南亞的生力軍。結果呢?不管是閩、客、原住民,台灣人「媽媽的話」,學校都要教;新移民之子「媽媽的話」,學校不管,甚至到大學都還沒得學。
民進黨也執政過八年,杜正勝當時還提出知名的「同心圓」理論。但一直到今天,政大有阿拉伯語系、斯拉夫語系、土耳其語系,全台灣卻沒有一個「新台灣之子」可以念的系,誰能說說是怎麼回事?
我們嘴上總是說,我們多麼開放、多麼重視人權。實際上我們對東南亞國家,充滿了輕視與歧視。我們想到東南亞勞工,就直接聯想到弱勢、剝削,我們不承認他們跟我們一樣優秀。在台灣,如果你精通東南亞的語言或是想學東南亞的語言,人們第一個聯想到的不是你在東南亞經商,而是你在做外勞仲介、剝削外勞。
我們貫徹保護主義,對外籍白領設下重重限制(藍眼睛的可以、比我們黑的不行)。外勞來台不能受教育、不能階級流動。我們只關心台北車站趕不趕人,可不可以讓他們坐在大廳的地板,而我們的社區大學、新移民會館卻從來不會有他們的位置。即便再努力、再有能力,他們也不可能融入台灣社會,成為台灣社會的一個階級,更遑論階級流動,或是為台灣所用。
台灣有上百萬的外勞與外配,卻如此缺乏相關的人才與教育管道,大學還說找不到師資。這難道不是一個笑話?這難道不是充滿歧視?看不起東南亞、不屑學東南亞的語言,總抱持著天朝的心態,以為自己高高在上的台灣,有什麼南進的條件?台灣有多少信奉回教的外勞,台灣又有多少清真餐館、清真食材的店鋪?連吃都無法解決,談什麼國際化?
學校、社會的狀況糟就不談了。最近有些人會開始舉日本的例子,說日本的東南亞觀光如何如何。台灣至今不敢給東南亞國家免簽就不談了。光就導遊人數來看,我們就沒有吸引東南亞國家的條件。
台灣從102年起,才開始有越南語、印尼語、馬來語導遊的考試,在此之前,只有泰語的導遊。今天全台灣馬來語導遊只有5個、印尼語27個、泰語47個、越語18個,這就是我們面對東南亞旅遊的全部,總共不到100人。這就是我們國際化的樣貌,這就是我們對東南亞市場最大的努力。
回頭看看對岸怎麼做的。無論東協哪一個國家的僑生、僑校,一個個的努力勸說,只要願意到大陸接受教育,都有各樣的優惠,從小就開始培植前進東南亞的人才。而我們,卻正在討論要廢僑委會。只是嘴上喊著要南進,卻完全沒有任何布局的想法和眼光。
近年來,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厭惡感一直居高不下。除了因為兩岸的政治對立之外,大陸經濟崛起的財大氣粗、引人反感,也是很大的因素;另外一個說不出的理由則是,隨著大陸的崛起,台灣人越來越沒有把握能夠競爭得過對岸,所以乾脆就拒絕與對岸交流、競爭。看起來經濟情況仍不如台灣的東南亞,就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首選。
但在全球化的時代,走到哪裡都有競爭。高高在上的心態不改,不願意培養人才、又拒絕引進人才,我們就永遠不會有南進的「本錢」。
【圖片為資料照,來源: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