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傳承泰雅文化 部落媽媽是最好的老師

中央社/ 2016.05.08 00:00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8日電)新竹縣尖石鄉的泰雅族孩子們,幼教資源相對貧乏,至善基金會在後山設幼照中心,培養部落媽媽當老師,除了傳承部落文化,也兼顧孩子對家庭愛的渴求。

從熱鬧的新竹縣內灣往山上的方向前進,數不清爬過了幾個山頭,才總算抵達尖石鄉的後山馬里光部落。

部落裡滿山的竹林,風光清麗,馬路上少有人跡,年長的泰雅族長輩,忙著種5月桃、小米和挖筍,青壯年則多在都市裡討生活,部落裡稚齡的孩子們則跟著部落老師,在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的幼兒照顧中心裡學習。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的老師沙美‧伍道帶著5名孩子,坐在泰雅族傳統主食的小米田邊,看著隨風飄揚的綠色秧苗,學習顏色,也認識傳統農作物,沙美特意用族語教學,爭取時間為孩子認識泰雅文化扎根。

除了到幼照中心,不少孩子也會到國立小學的幼兒園上課,國幼班每週也會有認識部落文化和母語課程,但時數少,且國幼班老師都是都市來的老師,看在部落媽媽眼裡,總擔心部落文化隨著都市教育進到原鄉,而逐漸褪色。

至善基金會2005年在養老部落設立幼兒照顧中心,照顧者是部落媽媽,不僅了解部落文化、族人也多半熟悉,放心託付孩子。10年下來,陸續在泰崗部落、馬里光部落成立幼照中心,培力12名部落媽媽取得專業保母證照,每年陪伴50名學齡前孩童。

至善基金會幼照督導何淑雲說,部落幼照中心成立的比國幼班都早,但當國幼班開始後,很多家長仍選擇讓孩子到國幼班,希望盡早接觸都市的教學方式,才好跟未來教育接軌。為了留住學生,幼照中心發展不同的特色,特別加強部落文化教學,除了母語,也將大自然、部落作物、狩獵技巧等融入課程。

部落媽媽、至善幼兒照顧中心老師游素美說,在幼教課程裡融入部落文化,孩子學會在部落生活的求生技能,如可以製作捕獵物的陷阱,就算只是抓到一隻老鼠,孩子們也很高興,這樣的學習記憶會跟著孩子一輩子,部落的文化傳承就不會斷根。

「媽媽、媽媽」,部落孩子們有時會這樣稱呼部落老師。沙美說,剛開始不太能接受孩子叫她「媽媽」,會導正孩子,但考量部落孩子的家庭功能常有失能狀況,如隔代教養、和到平地謀生的父母相隔兩地等,家庭情感難免匱乏,後來也就順著孩子的心意。

何淑雲說,孩子和部落老師時常擁抱,擁抱就能生出愛的力量,也可以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部落隔代教養普遍,阿公阿嬤只能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照顧,但可能從來不懂關心、擁抱孩子,也可能讓孩子羞於表現情感,比較畏縮、害羞。

過去部落孩子離家到國小唸書住校時,因生活自理差、不善與人相處而容易被貼標籤,甚至被霸凌,不過,何淑雲說,現在部落的孩子有自信、也守秩序,常被學校老師肯定,部落幼照中心的教學不僅止於知識的傳承,也希望讓孩子們以身為泰雅族人為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