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相比,歐巴馬簽署兩院聯合提案,支持台灣加入國際刑警組織,具有法律拘束力,等於美國政府正式表態,對台灣是一大利多;但後者只是眾議院的「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充其量只是政治表態,並非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不但不會送給總統簽署,也沒有機會成為美國政府的正式決議。
但這個口惠而實不至的眾議院表態,卻讓不少泛綠民眾充滿期待,認為美國會更力挺反對一中的民進黨政府,尤其是美中南海衝突越演越烈,台灣同時握有十一段線的歷史檔案和太平島,更將成為美國急於拉攏的對象。但台灣人老是偏聽美國好消息的一廂情願,顯然太低估美國對外政策的現實掛帥程度。
我們不妨把時間拉回到2012年。當年5月20日馬英九總統就職典禮,美國派前白宮幕僚長戴利(William Daley)參加,級別相當高,讓馬政府欣喜不已,但台灣顯然對美國了解不夠,隨後就立刻傳出噩耗,戴利只帶來一個明確訊息:對台灣友好的美國農業州(包括蒙大拿、南達科他、愛荷華、內布拉斯加、密蘇里、堪薩斯、奧克拉荷馬、德克薩斯),牛比人還多,如果台灣不趕快開放瘦肉精美牛進口,就甭想重啟「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了!
隨後不到兩個禮拜,馬政府果然在美國壓力下,不得不在6月5日立法院針對美牛案發動強制表決,導致6月10-15日民進黨連續佔據議場5天4夜,爆發空前的朝野激烈衝突,馬英九總統才剛就職就出師不利,民調從此也一蹶不振。
今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就職典禮,美國本性難改,也毫不掩飾急迫利益,將派前貿易代表署(USTR)首位黑人代表柯克(Ronald Kirk)參加,柯克與歐巴馬具有深厚友誼,本人就來自盛產瘦肉精美牛和美豬的德州,還當過達拉斯市長。美國派出如此圖窮匕見的觀禮人選,首要任務恐怕也是為了帶來「不趕快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就甭想重啟TIFA,更不要想TPP」的明確噩耗。
另如4月27日,美國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到國會作證,也凸顯出另一次台灣人老是偏聽美國好消息的一廂情願。布林肯首先提到「台灣民眾今年元月再度向世界展現,成熟與講中文的民主該有的樣子」,這種凸顯台灣民主成就、假借台灣暗罵大陸的說法,當然讓台灣民眾心動不已。隨後他又說:「美國強烈鼓勵中方,在相互尊重的情況下,與蔡英文和台灣互動,並保持彈性與節制,建立可能的兩岸正面發展,美方希望中方能做到」,聽到這裡,台灣民眾幾乎已經做出美國力挺台灣新政府的判斷。
問題是,布林肯同時還提醒台灣新政府:「我們相信,只有直接的溝通管道,才能減少錯誤溝通(miscommunication)的風險,錯誤溝通將導致錯誤計算(miscalculation)」。言下之意,美國政府對於兩岸目前的溝通狀態感到憂心,認為雙方都做得不夠。但這段美國強調的兩岸壞消息,台灣媒體幾乎都沒有報導。
早在3月15日,美國華府智庫學者卜睿哲等人訪問台灣時,就曾表示「如果大陸用經濟方式反制台灣,美國也無能為力」,並提醒台灣新政府「不應對大陸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事實上,即使歐巴馬早在3月18日就簽署支持台灣參加國際刑警組織,但至今已經一個多月,並未看到美國政府的進一步努力。此外,對於台灣至今尚未收到世界衛生大會(WHA)即將在5月23日舉行年會的邀請函,美國也沒有表達任何看法,顯然還是以美中兩大國關係為重,認為台灣只能透過兩岸直接溝通,才能擴大自己的國際參與空間,「美國也無能為力」。
顯而易見,美國對台灣口惠遠多於實惠:儘管美國口頭力挺台灣民主,抨擊中國霸權,但實際上美中南海衝突只是點到為止,美國卻在檯面下與中國不斷眉來眼去、做出各種交易;儘管美國口頭力挺台灣國際空間,但實際上總是點到為止,最後仍要台灣自己和大陸溝通解決。
問題是,老是愛偏聽美國好消息的台灣人,總是一廂情願幻想美國會力挺台灣,尤其會更加力挺反對一中的台灣新政府。但隨著5.20總統就職典禮逐漸逼近,美國即將亮出「不趕快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就甭想重啟TIFA,更不要想TPP」的現實底牌,台灣人要趕快警醒,否則以後恐怕會從美國官方口中,聽到更多自己不想聽到的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