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東協崛起系列報導(二)台商擋不住的吸引力

中央廣播電台/謝佳興 2016.04.27 00:00
經濟部數據指出,目前台商在東協投資金額已達863億美金,台商及台幹在東協發展人數也已超過25萬人,儘管東協商機魅力無窮,不過當地曾發生的排華事件,卻是台商心中的痛,如2014年越南發生大規模反中暴動,共有414家台商受到牽連,其中29家廠房更遭受嚴重燒毀及破壞。然而事件過後,卻沒有任何台商撤離,反而對越南加碼投資,主因是台商擋不住東協市場的龐大吸引力,而想要鮭魚返鄉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台商蔡文瑞:『(原音)趕快再利用他們的人,利用他們的地,利用他們的資源趕快再賺回來。』這是赴越南發展多年的台商蔡文瑞在2014年513越南抗中暴動後,心中不斷響起的念頭。

◎成本低廉、關稅優惠 吸引台商

蔡文瑞是全球前10大自行車坐墊製造商鋒明國際董事長,產品在全球市佔率5.5%,每年生產的自行車坐墊約7百萬個。回想1999年,他表示,當時台灣自行車從每年出口外銷1千多萬輛萎縮到剩下不到4百萬台,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他決定赴越南發展。當時越南勞工的月薪只要新台幣1千塊,平均人力成本是台灣的30分之1,加上工業土地每坪只要新台幣2,600元,與台灣平均每坪4萬元相差許多,讓許多台商對越南趨之若鶩。蔡文瑞說:『(原音)如果今天能夠不出來,誰想要出來?就是土地難尋嘛!(便宜)人工難尋嘛!』

除了生產成本低廉,赴越南投資誘因還包括了關稅優惠。蔡文瑞指出,當時從越南出口歐洲,進口關稅約3%;銷往東南亞,關稅則為5%,如今東協經濟共同體成立,東協各國之間關稅降為零,更可把越南當作踏板,前進東協市場。

◎越南勞工勤奮 品質概念有待養成

16年下來,鋒明從剛開始只有4位台幹、2百名越南勞工,到現在擴展到8名台幹、7百位越南員工規模。蔡文瑞表示,越南勞工和早期台灣員工類似,非常勤奮,願意加班,只為了多賺一些加班費。不過相較來說,越南員工對品質的觀念較為落後,因此他經常請員工思考,為何越南產品品質不如日本、台灣。他說:『(原音)我都在員工教育上,不斷地去提醒他們,講久了也會有一個意識。因為越南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一個國家,他們注重面子的程度超乎想像。再加上有品檢員的把關,調整久了還是會有用。』

◎心血化為烏有 說要走,但能去哪?

就在一切步上軌道的時候, 2年前,越南不滿大陸在南海設置鑽油平台,民眾在街頭示威反中,沒料到示威竟演變成大暴動,當地台商被誤認為陸商,廠房受到破壞,成了無辜的受害者。蔡文瑞在越南平陽6千坪的廠房,也在暴動中付之一炬。當時人在台灣的他,第一時間只有錯愕及無奈,趕到越南時,看見數百位員工都在搶救模具,讓他非常感念。

當時經濟部在第一時間也提供台商包括撤廠在內的各種協助,蔡文瑞說,當時的確動過撤廠念頭,但實際上要移轉一間規模600人的工廠談何容易?除了土地及人力成本問題,更重要的是市場及關稅。他說:『(原音)我想這個現實的問題,就是說,你覺得台灣有可能加入很多國際組織嘛?貿易組織?這個怎麼等?等可以等,但是還沒到那一天以前是不可能回得去啊。』

考量現實環境後,蔡文瑞決定對越南加碼投資,興建更大的廠房,將原有的兩座工廠產能合併,除了希望儘早重新站起,同時也是對當地員工的生計負責。

◎分不清台灣、中國大陸

另一個歷經越南513反中暴動的台商是大發食品總經理許玉林,他的工廠在暴動中只有受到輕微損傷,顯得幸運許多。他回憶暴動當時,員工先將中文招牌撤下,避免刺激反中的越南民眾,並靠著越南勞工與示威者不斷溝通,廠房才得以倖存。他說:『(原音)其實他們也都知道,就是知道說這個是台灣,但是他們就是台灣中國覺得一樣,但是因為有越南人在那邊保護的時候,因為有越南人來跟他們講的時候還是有效的,我們工廠沒有什麼破壞。』

◎放棄等於讓別人卡位

暴動平息後,許玉林擔任越南平陽省重建委員會主委,協助台商重新站起。他表示,剛開始確實不少台商都反應希望撤資回台,但思考到何去何從的現實問題後,台商們都紛紛打消撤資念頭。他說:『(原音)我覺得這個東西就是你走就走,別人來補而已,對越南來講其實有什麼差別?等過了一陣子,大家平心靜氣下來,好走你要去哪裡?現在這邊都放棄有比較好嗎?』

◎東協商機 競爭放眼全球

暴動事件後,在台灣、台商的多方奔走及越南政府再三強調會保障台商在越南投資權益後,沒有1家台商撤資,更有業者加碼投資越南,除了因為低廉的生產成本,更看重東協經濟共同體廣大的內需商機及零關稅的單一市場。

蔡文瑞表示,幾乎每週都有台商赴越南考察,希望前進東南亞,他評估未來短期內,赴東南亞投資的台商只會多不會少。

不過,許玉林則是認為,儘管東協商機廣大,但相對的,包括來自美國、日本、南韓、大陸等國際競爭者也想搶佔市場,競爭規模已擴展到全球,是台商投資前必須考慮的因素。

過去台灣創下經濟奇蹟,位列亞洲4小龍,但時過境遷,產業無法負荷日漸上升的人力及土地成本。迫於現實,台商離鄉背井,遠赴成本低廉的東南亞,希望效法當年的台灣經驗,打入東協市場,再創經濟高峰。而台商念茲在茲的,始終是台灣投資環境如何變得更適合產業發展,因為他們心裡想的都是,有一天回到熟悉的土地。不過,當東南亞崛起,過去低廉的成本優勢也可能不再,台商得及早做好規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