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剛接任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就和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段宜康槓上了。一個要對方吞曲棍球,一個暗指對方是「狗」;兩個人都一樣嘴砲無下限,但罵人帶了髒字的段宜康,顯然是略遜了一籌。
雖然都叫「政策會」,但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政策會,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民進黨的政策會,主要的負責研擬政策,基本上比較類似國民黨的「智庫」,但因為兩黨文化的不同,所以又有本質上的差異。
國民黨的智庫,在國民黨執政時,基本上不發揮功用。行政部門不會參考智庫的意見,智庫也不提供問政的彈藥給國會,所以只管產出報告,不論效果。國民黨在野時,智庫又因為不隸屬立院黨團,報告只是輾轉提供立委參考,也無須經過立法院實際功防的檢驗。長期以來,智庫的報告品質都令人不敢恭維,研究員產出的讀者投書,可能還比報告多。
相形之下,民進黨政策會的作業,就比國民黨智庫來得細緻許多。在民進黨在野時期,政策會提供的絕對不只是空泛的報告,而是實質的修正意見和法條文字,讓立委拿了就可以直接上戰場。而在民進黨執政時,政策會則承黨主席之命,扮演政策溝通協調的角色。
而以往國民黨的政策會,基本上只包括立院黨團和國大黨團,以立院黨團為主、國大黨團為輔,俗稱「大黨鞭」的政策會執行長,一定是由現任立委出任。在國大改為任務型之後,政策會就只管一個立院黨團了。以往政策會,雖然會讓一些擔任過副執行長的卸任立委、國代繼續掛名副執行長,但基本上只是不好意思拔掉他們的頭銜,基本上和「顧問」沒什麼兩樣;像蔡正元這樣的卸任立委出任執行長,是破天荒的第一遭。
按照國民黨中央和蔡正元的講法,未來新增、由國民黨立委互選產生的「總召」,將會是「大黨鞭」,而政策會執行長將是黨主席與黨團溝通的橋樑。(原本洪秀柱曾明確表態總召只能是副執行長,必須要歸執行長管,聽黨中央的命令,但已經收回成命。)
在蔡正元的人事案之後,洪秀柱又立即指派了高雄市議會黨團書記長黃紹庭為政策會副執行長。在不修改黨組織的情況下,洪秀柱僅僅透過蔡、黃兩個人事任命,就完全改變了政策會的組成和工作執掌。某個程度上可以說,國民黨的政策會已經完全向民進黨學習,扮演相同的角色。但由於原有智庫並未裁併,洪秀柱實際做的其實是組織的增肥,而非組織的精簡、再造。
國民黨從2000年第一次失去政權之後,就一直有聲音說要把黨轉為「選舉機器」,但16年過去,歷經連戰、馬英九、吳伯雄等多任黨主席,雖然組織、黨工人數都有裁減,但距離所謂的「選舉機器」還有很遠的距離。以這次選舉結果來看,國民黨的得票僅等於民進黨的一半,但黨工人數卻是民進黨的好幾倍。
洪秀柱以往在黨內的經營並不深,並沒有自己的班底或自己人。就任黨主席至今,外界雖然都知道洪在找人遇到了很大的瓶頸,但卻很難看懂洪背後的用人邏輯。
洪秀柱上任至今,公布了好幾波的人事。越早公布的,理論上就跟洪越親,包括嘉義市議長蕭淑麗、台東縣議長饒慶鈴等七位副秘書長,基本上都是在洪競選總統或黨主席時,曾經表態相挺的;至於較晚公布的文傳會主委周志偉、考紀會主委劉漢廷等人,則都與洪秀柱、國民黨淵源不深,也相對比較容易控制。
其中,曾任立法院法制局長的劉漢廷與蔡正元的人事安排,則明顯是針對立院黨團而來。希望透過對立院有深入瞭解的黨務主管,強化對立院黨團的箝制。
從原本立院黨團要求黨團自主,由選舉產生大黨鞭,但洪秀柱卻堅持不肯,寧可改變政策會的組織功能,也不讓立委趁心如意。就可以明顯看出,在找不到人的情況下,洪秀柱的用人思維並非「誰適合這個位置」,反而是逆向思考「不能讓誰來做這個位置」。
洪秀柱很努力的把國民黨打造成「選舉機器」。只不過這個機器的主要敵人,並不是民進黨,而是黨內同志、立院黨團;至少洪秀柱短期的目標,是把國民黨打造成「黨主席連任的競選機器」。看到520都還沒到、新政府還沒上任,洪秀柱就已經開始批評國民黨團,表達對黨團運作的不滿,即將上任的民進黨政府,真的可以鬆一大口氣了。
【圖片為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