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專欄/誰說私生活不重要?

蕃論戰/KSH/專欄 2016.04.20 00:00
苗栗某民進黨縣議員在臉書自曝婚外情。公眾人物爭議言行近年來屢見不鮮,一些民眾認為「工作與私生活應該分開檢視」,事實上,具社會經驗歷練之人皆心知肚明,兩者極難真正切割,私領域不僅有影響工作表現的可能,尤其公眾人物更有示範作用,例如當鄭捷「出名」後,已引發一連串的模仿連鎖效應。何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管不了自身,若能經營家庭、貢獻社會,倒也妙哉!個人的行為亦是社會行為,必然對社會產生影響。倘若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結果對社會大多數人有利有益,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名人的花邊,除了是閒暇的話題,亦進一步讓人思索「人格」的重要性。 放眼目前年輕世代,真正有幾位賺錢、存錢到能做事情?反而充斥著自以為很了不起的思維,會有這型態 ,一是學校教育失敗,再來是有些父母認為早期生活清苦,1950年代後景氣復甦,經濟狀況良好,於是普遍疼愛孩子,不讓小孩受苦,照顧得無微不至,然現在一些年輕人受寵,不知感謝父母,而造就了不會想、現實無情、無倫理道德的後果。學校倡導品德教育行之有年,要教導的不僅是「如何以技能謀生」,最要重視的是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如大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培養時期,各種資訊的美與醜、善與惡、健康與腐朽經常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 「情感」具有極強的感染性,所謂感染性,就是以情動情,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內心產生相同的情感體驗與共鳴,以情感激發情感。平日家庭與學校生活,師長與年輕人彼此間要建立融洽的關係,創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諧的環境。師長亦應根據年輕人崇拜名人和對榜樣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樣之情感染他們,激發他們進行自我教育,產生強大的內驅力,如參觀人物事蹟展覽、聽名人演講、閱讀名人傳記、記錄名人名言,使其學有榜樣。只有用道德情感來激發、感染年輕人,才能使其實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社會生活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假、惡、醜的負面。隨著思想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年輕人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耳聞目睹,必然會受到社會上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所以師長要引導年輕人通過認真分析,提高他們對事物屬性的鑒別能力,他們社會經驗尚屬淺薄,對某一些事物仍不免有理不清頭緒的窘境。師長在指導他們分析事物時,不要急於讓他們去觀察社會,,而是要選擇與生活相近的家庭或學校入手,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定向觀察,基本限於家庭和學校,情節是生活問題或學習問題。而全面觀察的取向要轉向社會。社會上各種事物都不同程度地有其複雜性,如何定性,年輕人通常難以把握。是否應該讓年輕人大量接觸社會的負面人事物?此爭論非一朝一夕,目前似乎尚無定論,然不應該將社會的負面完全排除在外,因為它畢竟是現實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並且是培養年輕人觀察分析能力極為實際的反面教材,關鍵在於師長要對年輕人加以正確地引導,使之對事物能有明確的認識。過去曾發生「為了升官而行賄」的案例,師長即應該做積極的正面引導,讓年輕人認識到行賄、受賄為一種腐敗現象,在當前的社會上確實存在,但它不是社會的主流,更不是社會的本質。在法律社會中,必須淨化社會環境,行賄受賄的腐敗分子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羅瑩雪的「經典語錄」,不倫不類。法律人要是沒有道德、良知,肯定壓榨、兇殘對待公民。私生活不良,如酒駕會危害社會,如外遇會危害家庭,創造「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的荒唐名言。因此人格教育對年輕人的影響,關係到日後待人處事的態度、價值觀......等,是決定人品優劣的因素。人格教育的培養尤其需要父母、師長......等的參與,透過以身作則的身教帶領,或是藉著不同機會的情境教育,幫助年輕人在「私生活」中完成「做中學」的功課,使其培養懂得愛人、關心人、誠實、正直的人格。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