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盧健英3年駐港 移轉台灣人文空氣

中央社/ 2016.04.17 00:00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7日電)盧健英3年前從媒體轉戰政務官,一躍成為文化部駐港機構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這3年盧健英把台灣的人文空氣帶到香港,用人情味交朋友。

過去擔任藝文記者多年的盧健英,曾擔任中時晚報藝文生活中心副主任、「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台北國際藝術村第一任主任、台北市文化局研發室研究師等,並且實際投入節目製作與策展,2013年派任至香港接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回顧這3年,她說最大的收穫是結交了許多好朋友。

不過,這3年也是香港最動盪的3年,包括雨傘革命、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失蹤事件、獨立電影「十年」鼓勵香港人發聲卻遭中國大陸封殺;不只香港,台灣這3年也發生洪仲丘事件、太陽花運動、毫無政治背景的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國際間歐洲難民潮問題、恐怖組織攻擊等,綜觀這3年,全球都不安定。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作為台灣在香港的文化櫥窗單位,它不像紐約或巴黎台北文化中心介紹台灣多元文化為主軸,每年有上千名港澳生來台念書,港澳對台灣多的是熟悉,而每年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在香港舉辦的「台灣月」、澳門舉辦的「台灣週」,除了是引介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到香港外,更多的是藉由台灣團隊身上重新看見香港。

盧健英上任的第1年,香港2013「台灣月」命題為「野台灣」,把在台灣鄉鎮市區走遍的紙風車劇團拉到香港辦戶外演出,看戶外表演台灣人習以為常,但在香港卻很少見,展現台灣庶民生活。

2014年的「台灣月」以「故事台灣」為軸,在有如大稻埕的香港西營盤街區舉辦阿卡貝拉戶外音樂會,隨著陸客及快速商業化變遷下,港人生活越緊湊冷漠,卻因這項活動使西營盤產生些微轉變,活動當天有居民主動提供免費食物給民眾,盧健英認為,「重新處理公共空間,人情味就會出現」。

2016年在澳門舉辦「台灣週」,以「為島嶼說故事」為題,邀請5組在台灣沒有大頭銜的文化工作者,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徐芳筠放棄高薪回台灣,打亮台南風神廟;剪紙藝術家楊士毅從剪紙中找回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服飾品牌「彩虹來了」創辦人高耀威在台南正興街串起街坊鄰居的互助生活等。

這5組人馬在澳門演講時,每場都有人落淚,盧健英說,「港澳人士在他們身上看到可以為自己社區、土地做一點事情的渴望,在台灣的青年身上,他們更看到翻轉價值的方式」,這也是近幾年台灣創造的新人文風景,吸引人的不再是景物,而是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的熱情與勇氣。

香港是盧健英居住第二久的城市,「離開台灣之後才看到台灣並不孤單,尤其在做人的本質及文化的自由上」,她認為,台灣是華人社會走在前面的民主實驗場,在理想的追求上不無一再脫軌再反省的經驗,但也一次次看到民間力量的茁壯,這是無法挪移西方經驗的公民社會進程。

不過,她認為,台灣仍要學習與國際對話,每個事件後展現反省能力,尤其在台灣不像香港處處講求KPI,是有空間、時間去推動著墨一些事情。

問盧健英這3年來最大收穫?沉默半晌才說出,「交了很多好朋友,他們都對台灣很友善」,問她這問題怎麼想這麼久,盧健英眼神看著窗外,略有哽咽,「美好需要等待,但中間不能停止努力」,彷彿道出這3年在異鄉,她也如同那5組青年文化工作者,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仍然把台灣人文價值傳遞到港澳民眾心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