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安撫孩子不容易 旁人協助有眉角

中央社/ 2016.04.09 00:00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9日電)帶稚齡孩子出門最怕吵鬧惹人注意,爸媽有安撫壓力,旁人眼光也常讓人喘不過氣。專家建議,應給予爸媽教養更多尊重和包容,或可主動幫忙,但不要亂出給糖果、滑手機等餿主意。

日前媒體報導,有媽媽帶嬰兒搭公車,孩子哭鬧不休,媽媽努力安撫也沒辦法穩定下來,有乘客要求媽媽下車。此事件引發討論,有一派認為媽媽應下車、改搭計程車,不要影響其他乘客權益;但也有一派論述認為社會應營造更友善的親子環境。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今天受訪時表示,小孩常很難控制情緒,若脾氣來了,有時候爸媽都搞不定,若認為爸媽無法處理孩子情緒就不能搭車或不能上餐廳吃飯,也有些不近人情,因為爸媽也不願意孩子這樣。

她回憶,小時候媽媽曾帶她和妹妹搭火車從屏東北上,妹妹一路都在大哭,整個車廂被吵的不得安寧,媽媽怎麼安撫都沒用,直到現在她還記得當時氣氛有多尷尬、凝重。

後來,一個奶奶來幫忙安撫妹妹,問妹妹「怎麼啦,怎麼一直哭?」、「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奶奶又拿出一張紙摺紙,成功吸引妹妹注意力,也化解車廂裡不悅的氣氛。

「每個人都當過孩子」,葉雅馨說,人生不同階段會用不同方式表達情緒和需求,如孩子可能用哭鬧、老人有時候可能比較盧等等,旁人除主動協助,也應多包容和有同理心。

尤其有些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藉此要求爸媽買玩具或達到特定目的,她說,爸媽可能礙於旁人眼光,容易為了安撫就妥協,增加日後教養難度,旁人不妨尊重爸媽的教養方式,給他們更多不妥協的空間。

葉雅馨說,家長也應負一定的責任,如果孩子一直在密閉空間哭鬧不休,不妨將孩子帶離現場,改變環境也可轉換情緒。

職能治療師黃上育受訪時表示,稚齡的孩子哭鬧不休多是跟生理需求有關,如肚子餓、尿布濕或身體不舒服,照顧者應評估孩子的需求靈活調整行程,如先讓孩子吃飽再搭車,或提前換好尿布等。

他說,孩子到陌生環境容易沒有安全感,情緒較易受影響,爸媽不妨採漸進式訓練,先選非尖峰時間搭車,讓孩子逐漸適應人多的地方。

黃上育認為,孩子哭鬧的原因很多,如果是生理需求,旁人很難介入幫忙,且也應避免亂出餿主意,例如拿糖果給孩子吃、拿手機給孩子滑等,容易讓孩子養成「只要我哭鬧就可以得到東西」心態,也增加爸媽日後教養困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