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交通佳、綠地多、機能好 新竹高鐵特區「兼容並蓄」大步邁向國際之都

大成報/ 2016.04.06 00:00
【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新竹高鐵特區位在大新竹地區內發展最快速的新竹縣竹北市裡,大多數人認為此地成為外縣市人口趨之若鶩、建商推案爭奇鬥艷之地段的主因,不外乎是交通建設紓解往來各縣市的時間壓力,或是新興商圈崛起、綠覆蓋率高等,但這些恐怕已成為民眾背得滾瓜爛熟的廣告詞,甚至是習以為常的必要條件。不過,如若將時空倒帶到古時的竹北文化底蘊,甚至是了解到地質學家等專業人士規畫此區的縝密防災計畫,相信新竹高鐵特區在多數人心中的排名又會更上一層樓。 

█竹北發展不忘本 新舊兼容並蓄

一座城市若被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佔據,卻沒有文化藝術加持,大概就會演變成了無生趣、沒有情感底蘊的冷漠都市。而原為客家聚落的竹北市,在2006年高鐵站啟動後快速發展的同時,舊文化也被保存下來,形成時尚感與傳統風格兼容並蓄的獨特景象。

長年致力於客家文化保存的新竹新瓦屋花鼓協會理事長林保煙表示,竹北六家在10幾年前幾乎雜草叢生,文化局與客委會雖相信竹北經過時代變革會逐漸繁榮,卻擔心傳統文化被遺忘,於是成立社區巡守隊作古蹟定點巡邏,並將在地的水圳、公廟等歷史建物逐一整理。其中,新瓦屋的保存工作吸引外國人士高度關注,例如香港歷史博物館與日本文史工作者就曾先後慕名而來取經。

也許都市計畫最簡易的做法是把老舊建物拆除完畢再一併興建大樓,但林保煙認為,一座好城市的必要條件便是「追根溯本」,就像竹北忙著擴張之餘,又忙著留存古時的智慧與傳統。在各界聆聽產官學界之聲、教育公務團體齊心努力下,竹北許多區域開始在原始農村面貌上融入創新異想,例如新瓦屋旁水田規畫開心農場,讓民眾有機會體驗務農樂!而外縣市人口的進駐、高鐵周圍商辦的欣欣向榮,都為竹北帶來新風貌。林保煙說,新舊並存的對比美感,已經讓竹北市躍升為有吸引力的高科技文化城。

█新竹高鐵規畫佳 防災、綠氧、機能高

新竹高鐵特區南北向約1,500公尺,東西向約2,500公尺,總面積相當於四座交通大學,但是目前約4.5萬人口的特區中,住宅區卻只占40%,其餘60%都規畫給高鐵用地、機關、學校、停車場、體育館與廣場,還有像拼圖一般散落各區的公園綠地,加總約27公頃,比約26公頃的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更遼闊,等於是為數不多的人一起在新竹高鐵特區享受超豐富的公設資源。    

也許上述例子是大硯建築團隊自2008年以來大多選址竹北推案的原因,但其實不只如此,你會發現許多建案喜歡強調機能完善、交通便捷;但大硯建築團隊倒是很特別,以「都市計畫」角度看待地景。他們追溯當年由地質學家、工程師、都計師與消防人員等規畫新竹高鐵特區的文獻,發現早在當時,專業人士就已將現在最被重視的「防災計畫」納入全區。    

大硯建築團隊發言人林帝沅說:「我們發現,高鐵新竹站會選在竹北,很大原因是為了安全。」這裡擁有先天地形優勢,全區無斷層或裂谷經過,能承載高鐵高密度運輸的微幅震動;且這位於頭前溪與鳳山溪間的河岸沖積平原,海平面平均高度20公尺,下層土壤是卵礫石層而非軟泥土。 

再者,災害發生時,蜿蜒小巷裡最讓人憂心的就是人民疏散有難度,但高鐵站旁不只有防災應變指揮中心,也有多條超過30米的緊急運輸通路、平均分布的大型綠地。林保煙也說,新竹縣政府、竹北市公所與各區里長代表經常於高鐵特區作定期消防、地震演練,當對災害應變有完善訓練時,較有機會降低悲劇發生的風險,也讓新竹高鐵附近的居民住得安心。

(圖由大硯建築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