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深入Nikon栃木工廠 從鏡頭故事看百年匠心

NOWnews/ 2016.03.24 00:00
記者甘偉中/東京報導

Nikon即將在明年跨入100年,為了迎接這個非凡的里程碑,他們已著手進行許多計畫,包括揭開神祕的鏡頭工廠面紗。我們獲得此難得機會深入栃木Nikon集團工廠參訪,近距離觀察鏡頭的製造過程、廠方做事的態度與方法,並與經營團隊對談,探索這個百年品牌鮮為人知的一面。

栃木Nikon工廠距離東京約100公里左右,佔地203,380平方公尺,約為東京巨蛋4.5倍大,是一片類似工業園區的聚落。這裏沒有高樓,都是低樓層的建築;雖然說是工廠,路上幾乎沒有車,也種了許多樹,感覺倒像是個小社區。

▲栃木Nikon集團工廠大門(圖/記者甘偉中攝,2016.02.24)

▲栃木Nikon工廠區道路兩旁種了許多樹,沒什麼車,感覺像是鄉村小社區(圖/記者甘偉中攝,2016.02.24)

這裏主要負責兩個業務,其一為生產大口徑伸縮鏡頭、望遠鏡頭及其他高級鏡頭等,是日本唯一生產DSLR鏡頭的基地,會把所有鏡頭研磨加工、組合出廠。另外就是與Nikon海外鏡頭工廠業務交流,提供技術支援。栃木Nikon可說是Nikon的工程中心,除了與東京開發團隊合作之外,還得準備大量出口國外前的準備工作,做最後的品質管理等。

整個Nikkor鏡頭生產從原料製作到檢查發運涵蓋許多過程,我們參觀到的是從研磨到塗裝接合這一段,包括:研磨(Grinding)→精研磨(Lapping)→拋光(Polishing)→鍍膜(Coating)→定中心(Centering)→塗裝接合(Cementing & Painting)。

栃木Nikon工廠不生產透鏡原料,原料從另一個光哨子光學有限公司送過來,看起來像是塊不透明的圓柱形毛玻璃。在此進入粗研磨、細研磨、以研磨劑研磨後,變成一塊透明的鏡片,放在水裏保存,以上都是由一名人力完成。接著會磨出鏡片中心厚度及彎曲程度,這是決定鏡頭好壞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必須達到百萬分之一精密度。

▲將一片鏡片從原料磨成透明,需要經過用研磨劑研磨的程序(圖/Nikon提供)

研磨好的鏡片送到鍍膜單位,洗乾淨、檢查外觀無誤,在真空狀態下鍍膜。為什麼要鍍膜呢?因為光線通過沒有鍍膜的鏡片會亂反射,鍍膜之後光線才能較易通過,當然鍍膜的技術越好,鏡頭的成像品質就會越棒。

▲這些都是磨好的鏡頭鏡片(圖/Nikon提供)

接下來進入組裝階段,鏡片必須除靜電、洗淨才能組裝。組裝的過程中必須維持無塵,Nikon將組裝室內的氣壓維持比室外高,這樣人員出入時空氣只出不進,才能保持無塵狀態。組裝好的鏡頭,需由專業人員經由調芯機檢查影像是否清晰,這是最後的調整。

栃木Nikon工廠一個月約生產25,000個鏡片,其中3,000個左右是比較特殊的鏡片,如望遠鏡頭等。望遠鏡頭的部份包含400mm、500mm、600mm及800mm四種,總共只有10個人生產,其中6個人負責一般組裝,4個人負責鏡頭組裝。Nikon表示他們是採用豐田式管理,盡量將材料庫存維持在最小。

在參訪工廠之前,我們也曾進入Nikon品川總部,那裏像是高科技大樓,進出每間房間都必須感應卡片,與栃木工廠的感覺截然不同。原本以為Nikon工廠應該也是高度自動化,想不到卻是整片低樓層建築鄉村風,雖然也有自動化設備,但人工處理的過程佔了大多數。這裏的員工從年輕到年長分布很廣,據了解似乎大多數都可做到退休。

參訪過程中,工廠主管也展示了他們DIY的無人送貨車,是個很簡單的半人高手推車,沿著貼在地面的電磁膠條緩慢移動,遇到障礙物會自動停下來,並不是什麼很高科技的人工智慧。看得出來這裏的工程師並非事事仰賴機器,而是具有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做的風格;在產品的製造過程中,也是事必躬親、每個環節都要親眼確認。

為了確保產品的精確與品質,Nikon內部有「Nikon工匠大師(Nikon Master Craftspersons)」的頭銜。必須取得國家資格考試,在公司內有一定經驗,有能力訓練新進人員,經過部門推薦、選拔,才能成為Nikon工匠大師。

整個栃木Nikon工廠是禁止攝影的,但在接待大廳可以拍攝,這裏展示工廠廢棄物的處理方式,表示Nikon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廠長還很自豪的跟我們說,在工廠內有一個鯉魚池,因為製造鏡頭的過程會用到大量的水,這些水處理過後會先用來養這些鯉魚,代表水很乾淨,再放出去。放出去的水可以直接種田,這麼多年來工廠旁邊的農民也從來沒有意見,他們每一年都會跟鄰居確認放出去的水沒問題。

▲栃木Nikon工廠接待大廳(圖/記者甘偉中攝,2016.02.24)

▲栃木Nikon工廠展示的鏡頭生產廢棄物處理方式(圖/記者甘偉中攝,2016.02.24)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